今年是邓拓先生诞辰110周年,与他的母校河南大学同庚。在河大工作的我,平素早就对邓拓先生无比敬仰,为河南大学杰出的校友邓拓先生写一些纪念文章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
河南大学100周年前后,我曾先后写下《邓拓的革命生涯》、《邓拓与河南大学》及《观邓拓捐赠书画展》。其中《邓拓与河南大学》发表在开封《汴梁晚报》2012年6月2日《品读开封》栏目专版上。(见图)之后,我把样报寄给了邓拓的儿子邓壮先生。他收到后马上回信表示感谢。
2012年9月24日,河大百年校庆庆典期间,在邓拓求学河大纪念碑——坐落在邓拓上课之七号楼北端——揭碑仪式上,我与邓壮先生见了面。他赠送我一本由其母亲丁一岚女士编纂的《邓拓诗文集》。我紧握邓壮先生的手,感激之情,难以表述。
邓拓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56年了,但他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新时代革命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烽火征途历万千,
新闻振奋战壕前。
雄心化作惊天鼓,
健笔挥来撼世篇。
邓拓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建树。他不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报刊编辑者、深有研究的历史学家,而且是颇具才华的作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他一生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主持党报主编工作、担任社长达20年,撰写过大量社论和文章,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先生永生!
百十年辉煌,河南大学迎来了世纪华诞。在灿若星斗的河南大学校友群中,有一颗与河大同庚的闪亮明星是邓拓。虽然在星汉亘古的银河长系中,它稍纵即逝。但,它闪烁的光芒与日月同辉。
邓拓(1912.2.26—1966.5.18)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出生在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文学与书法。1929年,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次年,邓拓先后参加了“左联”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年末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丁丙根进行地下工作。1931年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1932年冬,在纪念广州起义的一次活动中不幸被捕。1933年秋,邓拓在苏州被囚半年后,家人才知其下落,经其三哥邓叔群(著名科学家)多方奔走,被保释出狱。1933年11月,福州发生了著名的“闽变”,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等公开宣布和蒋介石决裂,成立人民革命政府,邓拓在福州参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1934年1月,“闽变”失败,邓拓受到通缉,被迫回到上海。这年秋天,在河南省政府任职的大哥邓伯禹从豫来信,让邓拓去开封继续学习。这时邓拓在上海还没有找到党组织,又想继续完成学业,便来到了古都汴梁,插班进入了河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学习。他刻苦好学,很快就成为系主任罗章龙教授和王毅斋教授喜欢的学生。上世纪30年代的河南大学名师辈出,嵇文甫、范文澜、邓初民等人在这一时期先后任教于河南大学,讲授哲学、历史等课程。在河南大学期间,邓拓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开阔视野,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学识。
邓拓在河南大学度过的三年,是他在学术上收获比较显著的三年。他勤研苦读,写出第一本专著和若干篇引人注目的学术论文。可以说,邓拓后期展现出的高深学术造诣和忠贞不渝的革命信仰,与他在河南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密不可分。就学期间,邓拓共出版、发表了一本专著和近十篇论文。1935年,邓拓以邓云特的笔名,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四卷一期上发表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一文。当时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力的作用,中国已从封建主义进入了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内在的,而是外铄的。”邓拓则反驳说:“外因虽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内因。”他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形势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状况,指出“外铄论”只能将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邓拓还在文中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我们现在还可以进一步相信,所谓新的产业革命,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而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因为旧中国的命运,已经昭示了资本主义的‘此路不通’。” 1935年到1936年间,他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三、四期上连续发表了《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再论中国封建制度的“停滞”问题》两篇文章,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同严灵峰等展开论战。他认为,中国“从西周到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在这一长时期中,都是封建制度的历史”。1936年,邓拓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国救荒史》一书脱稿,这部25万字的著作,是国内首部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和救治理论政策的专著。此书1935年开始写作,当时黄河、长江同时于秋季泛滥,中原、江南沦为泽国,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邓拓在这一背景下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著成此书。据邓拓的侄子邓应增回忆,邓拓写这部书时“前前后后,我父亲和我都忙了一阵,还另请几位同学利用暑假帮忙整理资料,登入卡片以及誊写抄正”。在这部书中,邓拓指出:“所谓‘灾荒’乃是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引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这部著作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局列入中国历史研究名著丛书出版,并很快被译成日文出版,深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邓拓这本诞生在学生时代的专著,70多年后被母校列入“百年河大国学丛书”(旧著新刊)之一,并于2010年9月再版。
邓拓的这一系列社会科学论文和著作,均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和各种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同时,邓拓此时的创作活动已经显示出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可以说,邓拓在河南大学的三年,为他以后的杂文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时的邓拓,虽然暂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却不忘利用一切机会向群众介绍党的进步主张。他在经济系攻读学业之余,利用课余时间到济汴中学、西北中学任公民、历史等课教师。他的平易近人、博学多才赢得了很多进步学生的爱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各地学生纷纷以游行示威等形式支持北平学生。1936年,在邓拓等同学的积极串联下,河南大学很多进步学生纷纷加入到“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活动中,邓拓被推举为“民先”开封支队总支队长,砖桥街三号(邓大哥邓伯禹住宅)也成为了开封市“民先”大队部地址。“民先”成立后即领导开封大、中学进步学生开展爱国斗争,河南大学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邓拓经常深入各学校,参加青年学生的读书会、座谈会,为大家讲解时事,分析全国救亡运动的形势,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先辈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英勇斗争的史实,启发和鼓舞同学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邓拓以其渊博的知识、强烈的感染力,很快赢得了青年学生的尊敬,在开封青年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同年,中共北方局鉴于开封地下党组织被严重破坏的情况,派刘子厚到开封联系工作。刘子厚一到开封,地下党员就向他介绍了邓拓。在邓拓和刘子厚的共同努力下,开封“民先”与北平“民先”取得了直接联系,邓拓协助刘子厚奔走往来,做了大量工作。经过考察和了解,党组织决定恢复邓拓的组织关系,并准备派他到苏北地区工作。由于军统特务“蓝衣社”觉察到刘子厚等人的活动,开始在各校搜查。邓拓发现这些情况后,和大哥邓伯禹、大嫂郑中硕商量,掩护刘子厚离开开封,将其护送到北平。邓拓在开封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蓝衣社”的注意。1937年6月下旬,邓拓考完最后一门功课走出河大七号楼北门时,被埋伏在此的特务逮捕。这成为共产党员邓拓的第二次入狱。当时,全国抗战形势风起云涌,人民的抗战热情日益高涨,国共合作已成定局,中共也利用此时的革命形势要求国民党释放“政治犯”。邓拓的大嫂郑中硕是开封市有名的妇产科医生,认识不少社会名流,在她的积极活动下,1937年7月,邓拓被捕不到一个月就被释放。此后,邓拓离开开封辗转来到敌后革命根据地山西五台山,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从1934年来到河南大学到1937年离开开封,这期间邓拓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不仅锻炼了其组织、领导才能,而且增加了斗争经验,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其以后成为党的优秀领导干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河南大学的三年,邓拓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革命工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邓在这三年中表现出的学术造诣和在革命运动中显露出的卓越领导才能,或许正是他到达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后一开始就能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因。
作者简介
王震生,1985年—2006年在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其间,分别在流通部、研究辅导部(原参考咨询部)、期刊部、特藏部工作,曾主持期刊部全面工作兼作书评学社学生读书辅导工作,后任特藏部副主任。退休前,曾全程参加了特藏部所接受的重大任务——馆藏古籍数据库建设。历时两年,和同志们共同完成17万多册书目审核贴码及录入、16万张卡片的整理工作,为书目录入数据库打下坚实基础。还参与图书馆史的写作,负责解放前部分的撰写。在资料少人员变迁大的困难面前,知难而上,圆满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为百年校庆献礼,《河南大学图书馆史》正式出版)。
2011年4月,王震生同志作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已故教授王梦隐先生之子,曾将多年珍藏的父亲的手稿、专著等重要档案资料无偿捐赠给学校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