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李旭:出乎史,入乎道——怀念母校河大教过我们历史系83级的老师们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8-12 访问次数:4343

       知名校友王立群教授有一年曾为河南大学新生入学通知书撰文《一座小城,一所大学》说:“河南大学是一所有着自己个性的大学,是一个可以放飞自己、绽放自信的青春舞台。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文化,在于底蕴。这就是河南大学,一所百年大学。你可以不选择她,但是,你没有理由不欣赏她。”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高足梅贻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更是说出了一句至今在教育界仍然令人振聋发聩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首先是要有大师之“位”,有无数位大师的存在。大学是有大学问的老师们扎堆的地方。所谓名师出高徒,水平高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眼光高远,认知深刻,能一下子看穿事物的本质。大师、名师也都是从学生时代熬过来的,他们有的就是这种本事,能让自己优秀,也能让学生们更优秀。孔子育弟子三千,吕不韦聚门客三千,目的都是为了用知识提炼智慧,用智慧点燃智慧,用智慧生成智慧。


       1983-1987年间,教过我们河南大学历史系83级的一大批教授、老师就是这样的名师群体。四五十门课程,四五十位老师,加上跨系甚至跨校做报告的则更多,不能一一具表,且简忆几十年前几位印象较深刻者。

历史文化学院七号楼


   教我们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要籍介绍的郑慧生老师,立霜侵鬓,白发如丝,古文功底扎实了得,讲授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尚书》,表情语言丰富,连声音都充满智慧,一如其名。好像《尚书》是他托梦到三千年前自己写的一样,如数家珍。又好像他亲临过商汤王放逐夏桀的现场,像当事人一样,“慧”声“慧”色,让人如临其境,相信他讲的全是真的,并且像昨天刚发生过。通过这门课,我们像看电影般通览了中国历代著名典籍,“二十四史”外,还有如《尚书》《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册府元龟》《史通》《文献通考》《明会要》《清会要》《四库全书》等。这些都是历史原著,郑老师要求我们大量阅读原著。


郑慧生老师“学人名片”及所著《先秦史要籍介绍》


   教史学理论的李振宏老师,年富力强,眼睛雪亮,思维宏大,振振有理,一连串的历史逻辑思维,珍珠般环绕在他抽象的理论语言中。他沉浸于自己构筑的理论海洋中,舀出几瓢水,端到如痴如醉的学生们面前,通过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如何分期、中国历史大规律大走向、西方史学理论有哪些流派等知识的介绍,淬炼出规律性的大认识大思考。跳出历史讲历史,传授他当年曾下过苦功夫对马列毛选倒背入流所悟出的心得,传授摸索出来的一套认识历史、归纳历史、提炼历史规律的基本方法。从他身上,我们学到的是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等史学理论,一句话,从他的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学会自己配制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掌握破门之脚的功夫,理出历史的主线、细绳与红线,拉开思维的帷幕从历史的前场看清历史的后台。李老师有思想,他也欣赏有想法的学生。据大学上下铺同学郭超(黄淮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回忆说,李振宏老师在期末考试时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他把全年级最高分给了一个向他提出不同学术观点的学生。我竟不知道这件事,看来这个学生不是我。

李振宏老师,著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教宋史课的程民生老师,职称那时还不是正高吧,但底气十足,铮铮有词,嗓门之洪亮,不是博导胜过博导,他对宋代尤其是北宋历史滚瓜烂熟,上课不要讲稿,说史不看脚本,讲起王安石变法的那种直指本质,好像他就是会变戏法的宋神宗;讲起北宋都城汴梁城,好像十一世纪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东京的管理者,不是姓赵,而是姓程,而且这个程还是大儒程颐、程灏的程,那“二程”可都是北宋大大的学问家啊!我们的程老师如果放到宋代他们老程家,排不了第一第二,至少可以排第三吧。


       也许是自己紧随他学习宋史并想报考宋史研究生的缘故,与程老师接触不是最多,也当是前二前三的多。他当时辅导的4个弟子,毕业后全部考上了研究生,两个华东师大,一个东北师大,一个山东大学。你说神吧?我们几个有时周末去他家蹭饭,他喝酒不用杯子,都是用碗,据说这些碗,是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汴河边上的酒肆仿造、文创出来的,那种畅快淋漓,那种血性肝胆,喝得过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喝醉了大宋三百一十九年江山。程老师说白了是文人,是侠士,是豪杰。

中为程民生老师,右为83级1班张明华

左为本文作者(2017年历史系83级毕业30周年聚会)


   我有时疑问,程老师名字中间的那个字,不应该只是民生,还可以是“官”生、“天”生甚至是“神”生吧。研究生毕业后我到河南人民出版社工作,编辑他所著《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一书,文笔之妙,言神之神,把中国历史上的祠神们都写得活过来了。那时我还不确定他将来会不会是学校里的一个神话或传奇?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三件事让我信了,而且是彻底信了。一是他1993年主编的《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南宋洪迈原著)一经上市便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十大畅销书,出版社正版发行加上书商疯狂盗版少说上百万册;二是他考博时尽管英语只有20几分却仍能被中国宋史泰斗漆侠先生破格收为门徒,漆先生和他的导师北大邓广铭先生可是都先后担任过中国宋史学会的会长,在宋史学界地位至高无上;三是他在去年2021届全校毕业生典礼上发表著名的“纯真能辟油腻 善良能辟邪”的“不能躺平”的演讲,更是一下子成为了轰动全国的网红教授。不服不行,确实是够神的了!每每开封文化教育圈有小范围聚会,只要一碰到杞县人提到我,程老师都会说:“李旭,那是我的得意门生!”听老家人转述这句话,我也有一分小得意了,毕竟那是从一代名师的铁嘴里说出来的。

程民生老师著《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主编《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


       教我们英国史的阎照祥老师,他讲英国议会的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他很绅士的长相还是他严肃认真的神色,让人能一下子想到英国议会大厅议员们的表情。 

阎照祥老师及其专著《英国史》


       教法国史的矮个子高海林老师(当然不是路遥小说笔下的那个高加林),他一到教室便能让人一下子想到一米五几的拿破仑,皮肤黝黑,精明干练,高一寸都是多余的,真是与这门课程天生绝配。


       教世界古代史的福建人林加坤教授,虽然有点老年谢顶,但讲到古希腊罗马历史,尤其是讲到“米开朗基罗”几个字,把“基”字的Ji读成gei,把罗读成乐,他无意间冒出的家乡话让人误以为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国师的漫游东方记。

2021年马小泉老师(左)

访谈97岁的林加坤教授(中)

右为林老师的女儿


教中国古代史下半段的四川人刘韵叶老师,重复讲课要点说到倒数第三个字时,也总会操着浓浓的川腔把尾音拖得长长的,像破折号,像在给川军子弟兵做历史辅导,是我们中原学子平时听到不同的语言,真是新鲜极了。他讲课的口音让我很多年都深深向往四川那地方,至今仍不时模仿刘老师式的“四一一川话”,前面的“四”字拉得又重又长,好像四这个数字比九还大还多似的。


教公共课《教育学》的程凯老师,他虽在教室中不讲太多大道理,但他安排收看的一部以《教育诗》闻名的前苏联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家马卡连柯(1888-1939)为题材的片子,是讲失足少年教育的,看过之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对待问题学生更要付出超出一般的爱心、耐心和用心。马卡连柯有句名言:“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有时看到女儿沉迷于网络想发火时,就会想到这部片子。我当时看了就很受震动,因为小时候自己本也是个厌学逃学的“问题少年”,所以写出来的观后感被教育学老师认可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宣读。改天我会把这部片子找出来推荐给女儿。


还有我们的辅导员王书义老师,他虽不教我们专业课,但他却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是军人出身,对自己要求严格,学生为他搬家抬床,他要请同学们吃饭;他表面上对人严厉,但回头一笑,铺展开来的笑容尽显驻马店泌阳人的厚道和善良。他的情商至今仍被我认为是最高的,那是一种天分,是一种天生的精神素质,不是后天想学就能学会的。后来他被抽调到省直工委担任组织部长、副书记直到在省委某巡视组组长岗位上退休。从士兵到辅导员再到厅局级干部,靠得最根本的是他的爱心、责任与素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事实上就是我们的思政课导师、是人生启迪的心灵导师。不教而育人之化,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王书义老师


还更要说一说一位更大牌的名家朱绍侯先生,也算是自己到东北师大历史系读研后的“系友”了。他身为历史系主任却未影响到教书和做学问,他教我们中国古代史专题课,他使用的教材不是别人的,而是他自己主编的,不仅我们河南大学用,全国十大师范院校历史系都在用,那是多么荣光的一件事啊!作为朱先生的学生,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听他的课,我用的不是耳朵,而是崇敬的心。他教我们历史课,他的女婿孙英民老师教我们考古学,那时一上考古课我就想到了朱老师,毕竟他是我们历史系在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尹达、邓拓、白寿彝等一批史学名流之后身价最高的“古董”了。

朱绍侯先生和他主编的十院校本

《中国古代史》(上中下)教材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像教中国现代史的马小泉那样儒雅的名师,后来做了系里的副主任,又做过校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在宋史方面,平时请教较多的除了程民生老师,还有王云海、姚瀛艇、周宝珠等多位盛名一时的教授。在校西门内10号楼前,常常看到周宝珠老师从前边一排家属院平房走出来悠闲踱步的身影,偶尔还会和他攀谈几句,问问他最拿手的“开封学”的学问。那时还没有什么“开封学”,“开封学”的提法那可是后来程民生老师的首倡。


在我们众多老师中,还应当写几句郑老师夫妇。郑永福老师,一位学者型教师,身材消瘦却很有学问,一派学者风范,他教我们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也担任过系里的副主任,满脸的爱国热情下总是隐含着一丝丝难言的惆怅,和中国近代苦难的历史差不多。他爱人吕美颐老师研究中国妇女运动史,在这一领域也很有影响。他们两位后来于1990年前后一起调入了郑州大学历史系。

郑永福老师


       还有,指导毕业论文(《从伊尹放太甲说到商代的王位继承法》)写作的陈昌远老师,以及没直接教过却曾去他家中拜访、请教报过宋史学习方法的宋史专家张秉仁老师等等。其他还有很多老师,一时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便向仍在学校工作的历史系83级2班同班同学王明钦(现为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请教、请求帮助,他提供了教中国古代史的杨天宇老师、教中国妇女史的荣铁生老师、教世界近代史的张连波老师的名字;郭超同学回忆起了教明清史的魏千志老师、教中国近代史的张九洲老师;在三门峡外国语高中工作的贠安良同学回忆起了教隋唐五代史的郭绍林老师(后调洛阳师院)、教历史教学法的易启祥老师(女),刘韵叶老师的名字也是他回想起来的;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工作的刘培菊同学回忆起了教俄国史的赵克毅老师、教世界现代史的万松玉老师(女);在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担任老总的李国强,是历史系79级学长,他帮助介绍了他们同届、我们的辅导员王书义老师的一些情况,包括说到王老师是驻马店泌阳人;在北京故宫出版社任副总编的82级学长陈连营(人大戴逸先生的明清史专业博士)也帮助回忆赵宝俊、郭振铎、范沛潍等几位教过他们的老师的名字。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40年弹指一挥间,看尽人间多少往事。回望大学4年的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满脑子的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中外数万里,一一检阅巡礼,连拿破仑被流放的小岛也不放过,历史的深刻性、丰富性和有趣性远超出了历史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看世界看问题的方法——一切要历史地看问题!做事、写文章也要讲究一点历史的方法。 


       这是一种历史的观念,历史地看问题包括历史地看待现实、历史地思考未来。步入社会后,凡工作、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历史的心镜”,哪怕是单位一次小小的竞岗,也会让你一下子想到战国时代齐国的田忌赛马,让人思想开阔,心态广阔,心态平和,不拘当下。还有一点是人生的启示,学习历史让人知道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知道追求不朽的途径与意义所在:士乃国之重器,书生要志在黎民,献身百姓,建功立业,造福一方。即如宋代大学者胡宏 《知言》中所说的一句话:“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立万世者则谋之。”这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济世”情怀,深深影响着自己的前半生,也将继续左右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我在1990年代初,将自己人生的座右铭确定为“智利天下”,这些年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靠不断地充电学习,靠过硬的专业本事吃饭,不求不等不靠,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这就是科班学习历史7年的最直接收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书写一部丰富多彩的“个人史”。

宋代胡宏 《知言》

李旭座右铭:“智利天下”(李旭东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导师穆鸿利先生题)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放眼古今,历史上那些不朽的人之所以不朽,就在于他们做出了不凡的事业。着眼当下,想要做出了不凡的事业,必须有历史性的长线思维,首先放下心中的杂念,清正心智,奉献才华,利人利他,利民族利国家,乃至利人类全世界。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做就做大学问,写就做大些的“人”字。人一生能取得何等成就,与地位和地理无关。这就是当年那么多优秀的大学老师乃至后来研究生阶段的老师们给自己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受益一生。


这些年,我也都一直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将以智利天下的理想,融入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上。在32年的职业出版工作之余,推动故乡蔡邕蔡文姬文化发掘传承、古县城圉城复建与乡村振兴、大明御医李可大故里开发、包括最近在自发地为高中母校建校70周年征集、编辑几十篇回忆文章等,都是“智利天下”的一部分。母校和故乡往往是最近的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母校和故乡都不爱,他的“天下”又在哪里!


2013年,我有幸被母校历史文化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要感谢宋史专业大师姐、时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的苗书梅博士的厚爱抬举,回去开办讲座,讲现代全媒体传播、讲开封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汴东文化新区”的创立和“郑汴渠”历史文化长廊的开发、讲“中华汉字文化园”在开封的落地和母校设立“汉字文化研究院”的建言、讲多卷本《开封通史》的策划出版、讲商务印书馆开封分馆的复办等等。感谢母校所给予的一切!

李旭2013年3月受聘为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最后,用程民生老师2021年在河南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那场著名演讲所提到的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一段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民生老师在2021届河南大学毕业生典礼上演讲

李旭就读于河南大学时留影


作者简介

       李旭,笔名豫人,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编审。河南杞县人。1983-1987年在河南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2001年因下乡5年扶贫工作成绩突出,2002年被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从业出版32年,历经河南、上海、安徽三地,先后担任河南人民出版社旅游读物编辑处副处长、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现为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正职)兼重大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社会兼职有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等。

       曾策划1993年全国十大畅销书《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图书《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图文本)》、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殷墟文化大典》(3卷6册)和5种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甲骨文书法大字典》、《中国篆书》、《殷墟文化大典》、《唱响中国梦》、“中国民族古文字导论多媒体系列”。个人代表作《精神力学:赋予物质世界以精神价值》。著《智利天下》、编著《钱伟长的教育观》、主编《白话名言库》等10余部。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百余篇。哲学上提出“精神力”观念,得到中国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的亲笔肯定。业余在家乡杞县圉镇创办有蔡邕蔡文姬纪念馆。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