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我的大学老师(一)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6-17 访问次数:8001

       我对河南大学的最初印象,源自于我崇拜的偶像——初、高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们均毕业于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至于开封师范学院与河南大学的渊源,是我来到开封师院读书时才知道的。


       我出生于南阳邓县(现邓州市),是豫西南偏远的地方。我的家乡是一个农村集镇,是方圆几十里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前的1948年,这里是我党建立的邓北县政府所在地,属于革命老区。民国初年,这里就有了新型小学,1956年建立邓县第十四初级中学,1969年升格为高中。我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71年高中毕业就回乡务农,大队张书记认定我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力主我进入贫下中农管理的初中当了民办教师。


       我是1966届初中毕业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推迟到1968年才毕业,初中毕业参加了一年的农业劳动,1969年读高中, 1971年7月高中毕业。当时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是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之时,大学早在1966年就停止了招生,农村回乡知青更是前途渺茫,上大学只能是一种“痴想”。


       我真正走近河南大学是在1973年。1972年底,我因为体育之长转为公办教师,1973年初被分配到邓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当体育老师,并加入了邓县青年男子篮球队。我是机缘巧合,幸运地获得了一个同龄人可望不可即的正式工作,但我志在拿云,上大学求知识的夙愿没有实现,我是不甘心的。


       在当年5月的一次篮球训练结束时,一位队友田XX(他父亲时任县财政局长)说:“中央来文件了,大学要招生啦!”当时,我虽然没有接话,心里却突然激动起来:“上大学的机会来了,有我的份儿吗?”


       果然,不久就公布了关于大学招生的中央(1973)20号文件,当时的招生政策是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择优录取(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我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1973年7月中旬,我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中唯一一次有文化课考试的招生,考试科目有语文、数理加面试。


       因为我高中毕业不久就当教师,教初中英语、电工(物理)和体育,课余时间写写通讯和小说,考试不用担心,所以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就上了设在邓县一高中的考场。考试顺利,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打开语文试卷时,作文题目竟然与我写的小说主题相吻合,出了考场心里很有几分得意。正在洋洋得意时,突然听到考场的高音广播中反复播出通知:“报考体育的考生请注意,考试结束后到操场集合,准备参加体育加试!”


       这时候我才想起来,我填报的志愿中除了北京外语学院和北京理工学院外,还有开封师院体育教育专业。当我赶到操场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外地装束的年近60岁的又高又瘦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块秒表,我想这就是体育加试的“考官”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河南大学(当时为开封师院)的教授,没有想到他后来成为我的授课老师,更没有想到22年后,我为他奉上了悼词并送他进入黄河之滨的回民墓地。


       他就是张庆林先生。

一、一代体育精英


       1973年9月22日(周六),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只小书箱,登上了发往开封的火车,傍晚到达开封火车站,然后转公共汽车到了明伦街开封师范学院的南大门(在校医院东侧,当时古香古色的南大门关闭)。因为我迟到一周,迎新活动已经结束,昏暗的路灯下门卫师傅正在为我指路时,一位体育系的学生热情地迎了上来,接住我的行李一路疾行把我引到体育系新生宿舍。路上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二年级的张明欣,这是我入校时认识的第一位高年级同学。


       几天后,我在体育系办公楼前遇到了那位在邓县为我们进行体育加试的老师,他亲热地拉住我的手,连声说:“好!好!好!”旁边有人给我介绍说这是张庆林老师,我连忙回答:“张老师好!”这时我才知道把我引入大学的老师的名讳。


       我一入校就入选了体育系男子篮球队,由于身体基础差,课后加码自我训练,加上营养跟不上,1973年12月上太极拳课时突然发起高烧,到校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肾炎,住了一个月院。出院后,我找到管运动队训练的张庆林老师,要求恢复训练,张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给我做了医学解释,坚决不同意我参加大运动量训练,要我注意休息和营养,防止急性肾炎转为慢性。他的这个决定,挽救了我的运动生命,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与老师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我与张庆林老师的接触多了起来,他那消瘦而带笑的面容让我至今难忘。平时他在教务办公室上班,协调安排教学、训练事宜。大学二年级时,张老师为我们上了一段体育统计课程。有一次课间休息后,他竟作了自我批评,我一听就知道休息时他看到了我写在课桌上的几行钢笔字。当时正是 “上、管、改”邪风劲吹之际,学生们提的一点意见,无论正确与否,老师们一定会紧张,为此我内疚了好长时间。


       1976年8月,我毕业留校任教,张庆林先生一直关注着我。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张庆林先生被聘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唯一一位在该学会二级专业委员会里任职的老师。由于年事渐高,张先生退出了教学岗位,到系资料室工作,直至离休。


       1995年,张先生因肝癌离世,我奉命为先生撰写悼词,在校档案室查阅了先生的人事档案:

       张庆林(1920--1995),回族,河南省开封市人。1937年毕业于河南省立初级中学,1939年毕业于河南省立师范学校,1941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校。1942—1947年,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抗战期间,该校与西北师范学院合校),其间任西宁湟川中学、河南省立嵩县中学任教。后回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补读一年。194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后入职河南大学,其后一直在河南大学工作,任讲师、副教授,曾任体育系球类教研室主任、资料室主任,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1986年离休。


       此时我才明白张庆林先生为什么精于体育统计,原来,他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时,我国体育统计学的开拓者徐英超先生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张庆林是徐先生的高徒。我也知道了1985年,徐英超先生的哲嗣、北京体育大学的徐迪生老师来河南大学为第一届体育助教班讲授体育统计学的缘由了。

       张庆林先生在在河南大学体育系的老教师中,他是较年轻的一个,比他年长、资历更深的至少还有10多人。这就不能不回顾河南省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


       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拉开了中国有别于旧式学堂、建立新式教育制度的序幕。1907年,清廷为培养新式学堂的体操教师,责令各省建立体育专科学堂。河南省提学使孔祥霖在开封市黄家胡同成立“河南体育专科学堂”,1908年该校招生,开创了河南省体育师资培养的先河。该校在辛亥革命(1911年)后无疾而终。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在清代河南贡院的旧址创建。辛亥革命后,军体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足球和篮球这时开始传入河南高校 ,但只是个人自发的课外时间的游戏行为。


       1918年河南省修建了第一个公共体育场 ,北师大毕业生谷怀之担任场长。1919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潘知本先生,受聘于河南大学担任体育教师 ,改变了体育课传授体操的习惯,课堂上进行足球和网球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要求学校将原设置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规定了体育科在各科教学中的比例,田径、球类和游戏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带动下 ,足球运动在河南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广为开展。 


       1924年春,在谷怀之的努力下,利用河南省体育场的场地,创建了河南省体育美术专科学校,时称河南体专,谷怀之、李欣亭先后担任校长。著名诗人苏金伞、著名教练员娄瑞符(焦玉莲的教练)毕业于该校。1933年春 ,郭石生、赵子佩、张乐涵在开封创办私立河南体育学校。同年,私立东岳艺术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专科生,设体育班。


       在 1934年第18届华北运动会(天津)上,开封北仓女中(现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田径队夺得 7项冠军,其中焦玉莲 1人夺得 4项冠军,并以 13秒 2打破女子 100米全国纪录,该记录直到1953年代才被刷新。1935年 6月,创办省立开封师范学校体育专科。1936年,中国武术表演队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共 9人,其中张文广、金石生、刘玉华、张尔鼎、寇运兴 5人是河南籍运动员,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


       旧中国河南省共举行 6届省运动会,河南大学在第一届获得足球、篮球、武术冠军 ,第二届获得田径、男篮冠军,第三届获得高级组足球冠军,第五届代表省垣区参加比赛,男女队分获团体总锦标。


       1936年前,河南高校体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全省体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量留学欧美人员返回河南从政和执教的影响下,当时河南高校体育教学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使民国的“黄金十年”戛然而止,也打断了中国体育发展的进程,河南省的体育学校和体育人才风流云散,直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开封师范学校和开封高中合并升格为河南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现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设文科、理科、体音美等专业,学制为二年,主要任务是教师培训。河南师专体育专业负责人是原良先生,体育教师有沙瑞辰、安泽生、卢三光、刘永昌、关雨人、方子才、赵子佩等,这些老先生有很高的体育专业造诣,在河南体育界有举足重轻的地位。


       1954年,河南省政府迁郑州, 1956年秋天,省政府决定河南师专的体育专业迁郑州,建立河南体育学院(专科,后更名为郑州体育学院,校址在今河南省实验中学院内)。河南师专的文科迁郑州建立郑州师范专科学校,理科留开封。河南师专遂更名为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安泽生任开封师专体育教研室主任。


1956年,河南师范学院体育教研室教工合影


       1952年,河南大学经过全国高等院校调整, 1956年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体育教研室负责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宋琅瑄教授任体育教研室主任。


       1959年,开封师专并入开封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体育教研室由曹振华任党支部书记,曹振华、安泽生、戴文俊任副主任。是年,体育教研室承担了三期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短期培训任务,并招收体育预科生,主要招河南省航模队、射击队的退役队员,开始筹备建立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


       1960年3月18日,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建立。1962年,郑州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其教师、学生、图书、体育器材等整体迁至开封,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真正成为河南省培养体育人才的高地。


       1973年我入校时,这些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体育精英有韩泽民、沙瑞辰、刘永昌、戴利修、翟连元、安泽生、原良、关雨人、杨秀英、管海润、张庆林、李桂均、戴文俊、孙朝元等先生(苏金伞1948年进入解放区、刘立亭先生1956年调入河南医学院,宋朗瑄教授已于1960年在淅川去世)。


       民国时期,河南省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位居领导地位的多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毕业生,教学训练骨干多是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又称“技术派”)。这些老先生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旧中国,为躲避战乱、为了生活而奔波,大多从事过中小学、师范学校、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逐步安定下来,最终聚集在了河南大学。


韩泽民


       韩泽民(1911-1990),男,汉族,中共党员,1911年生,河北省赞皇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平原省新乡市副市长、河南省体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郑州体育学院副院长,1962年任河南大学体育系主任,主要从事体育管理和领导工作。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中共党员,河南省睢县人,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毕业于河南省体育专科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开封第一高中、河南水利专科学校、河南省立女中体育教员,1939-1942年任河南大学体育讲师,与河南大学颠沛流离同甘共苦,经受了战火的考验,1946年再入河南大学任教,1948年6月进入解放区。解放后,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专业作家。


沙瑞辰


       沙瑞辰(1904-1991),男,回族,河南省许昌市人,教授,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20世纪30-40年代河南体育界的主要领导者,1940年代先后任河南省教育厅体育督学、河南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委员,是20世纪30-40年代河南乃至全国体育界的著名人士。


       1933年,沙瑞辰被河南省教育厅任命为教育厅第三科主任科员,主管全省学校体育教育。他精心筹划,使全省学校的体育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形成了1930年代河南体育的高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瑞辰相继在郑州师范、河南师专、郑州师专等校任教,主讲体育教育理论。1958年,河南体育学院成立,沙瑞辰担任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兼竞赛科研科科长。1962年郑州体院并入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体育系,他负责体育理论教研室的工作。1970年代创办《体育教学参考资料》,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后,他担任了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和体育理论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代中期,沙瑞辰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并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文史编审委员会委员。


       1977年前后,我受命担任沙老先生的助理,亲身感受了他的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当时《体育教学参考资料》已经改为铅印,70多岁的老先生亲自跑印刷厂,亲自跑邮局向全国各地邮发,可能是他怕我这个年轻人靠不住。


       刘永昌(1910-1980),男,吉林省富锦县人。1932年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1932-1937年任河南艺术师范学校体育教师。1938-1945年任卢氏洛阳中学、许昌中学体育教师、开封体育场指导。1946-1951年任开封高中体育主任,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任河南师范专科学校教师,1956年任郑州体育学院教师,1962年任河南大学体育系讲师,球类教研室副主任。1972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转入资料室工作,直至离休。


       刘永昌先生在旧中国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他为人正直,勤奋工作,一生的主要职业是体育教师。他钟情于篮球事业,他是河南省著名篮球裁判员,在裁判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为河南省培养了一批篮球教师和篮球裁判员,为河南省篮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篮球临场裁判工作中不畏强暴、刚正不阿、严格执法,在河南省体育界和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职业声誉。传说解放前开封市有一场军警界篮球队与社会某篮球队的比赛,军界篮球队志在必得,荷枪实弹进入赛场。在这高压状态下,刘先生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摄于刘先生的威望,在另一位裁判员的配合下,携枪者未敢轻举妄动,他们顺利完成了执裁任务。


      刘先生因为长期抽烟,晚年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病。尽管如此,他仍然抱病工作,如果篮球队到市里参加篮球比赛,他必定陪我们到场,坐在主教练寇振声老师身边以备顾问。我们都很仰慕他尊敬他,在他的晚年,我成了他家的常客,听他讲了不少体育界的陈年旧事。1980年先生故去,他是河南大学体育系第一位去世的老先生。这个“第一”不值,他不止一次告诫年轻人:不要抽烟!


       戴利修(1913-2002),男,汉族,河南省卫辉市人,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副教授。1932年毕业于上海亚东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河南艺术学校、开封济汴中学、洛宁济汴中学、卢氏十一区联中中学部和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担任体育教师。1934年,担任河南省篮球教练员参加在天津召开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1935年,担任河南省篮球教练员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1946-1948年两次当选为河南省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1948年起,在河南大学体育教研室担任讲师,同年,担任河南省篮球教练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华中篮、足球赛,并当选为华中体育协进会理事。


       1950年,在河南大学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担任河南省篮球教练前往长沙参加中南区篮球赛,是著名篮球运动员、曾任中国男女篮球队总教练的刘贵乙的教练。1956-1966年,担任开封市篮球协会、田径协会主席,开封市教工篮球队总教练,开封市田径运动会总裁判长。1956、1957年,担任开封市田径队总教练参加河南省田径运动会。1964、1973、1977年,担任河南省田径运动会副总裁判长。历任体育系田径教研室主任,河南大学体育教研室副主任,离休干部。


       戴利修先生技术全面,尤长于田径和篮球,是河南省著名的田径、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一生与篮球为伴,80多岁时每天还要投投篮球,他的一大绝招是盘腿坐在地上(双手)罚球,几乎百发百中,令人叫绝。河南大学1950-1990年代的学生没有不知道他的。


       1970年代,戴先生主要从事公共体育的教学和管理,他每天(周末除外)早上按时到他分管的院系喊学生起床锻炼。虽然他不教我们的课,但我们都住的河大后边戊排宿舍,几乎天天见面。先生对学生热情、平易近人,说话幽默诙谐。我听他讲过关于陇海铁路刚通车的笑话,也听他讲过孝子兄弟为父亲迁坟的笑话,不禁捧腹,若干年后想起来还禁不住哑然失笑。


       有一件事情使我终身难忘:1974年初冬的一个下午,大礼堂西侧篮球场(现已辟为绿地)有一场体育系学生自发组织的篮球赛,我被临时拉上场当独角裁判。比赛正酣时,戴先生路过此地说了一句话,我听得真真切切:“怎么能穿着大衣当裁判!”比赛结束后,我立即跑到戴老师住室向他检查错误并解释说:我今天感冒了。他说:“感冒了也不行,当裁判就得有一个当裁判的样子!”我连声诺诺而退。近50年过去了,无论上课,还是做裁判,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并把这一教训告诫我的学生们。良师一言是良药,我每忆至此禁不住热泪盈眶。


        戴先生除了敬业,还有两个执着: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着,他退休以后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党的同路人转变为共产党员。二是对爱情的追求,1996年,83岁的戴利修与77岁的焦玉莲,他们在失去老伴后重组了新的家庭,此时他们二人的年龄相加刚好160岁。焦玉莲(1919-2021),河南省叶县人,中国体育名人。1932年入读开封北仓女子中学(现河南大学附属中学),1934年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创女子100米全国纪录(13秒2,该纪录保持至1953年)。1938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后在成都、济南、杭州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沈阳市体委副秘书长、大连市体委副主任、大连体育总会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和“体育科技进步奖”。


       他们在20岁左右是师生关系,先后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是校友,1996年结为夫妻,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传奇佳话。当时,体育学院院长王崇喜教授代表体育学院赠送钧瓷花瓶一对儿,记得贺词好像是“二八佳人,体坛佳话”,以示祝贺。


       戴利修先生的记忆力特别好,讲起几十年前发生的体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如在目前。当时我想,有空时一定听他系统地讲讲他经历的那些体育故事(口述历史),那将是一部鲜活生动的河南体育史。可是不等我“有空儿”,戴老师于2002年仙逝,我后悔极了。这痛心的教训促使我赶快行动起来,完成了中国篮球泰斗李震中先生的传记(《托塔天王——李震中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8)。 戴先生的书法有一定造诣,现在开封的藏家那里偶尔还能发现他的手迹。


       戴利修先生去世后我去家中吊唁,在留言簿上写道:教我如何不想你!


翟连元


       翟连元(1913-1989),女,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著名武术家。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南京市立师范、上海两江师专、重庆国立师范学校体育教师,解放后,在天津医学院、洛阳医学院任教,1962年调入河南大学体育系任讲师,直到退休。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她入选中国奥运会代表团,成为中国武术表演队中3位女性之一。中国武术在奥运会做表演是开天辟地第一回,最具中华民族体育特色的武术项目,轰动了第十一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的翟连元女士身穿一套稍宽肥的紫色武服,面对数以万计的洋人观众,沉着冷静,旁若无人,笔挺地站直,继而得心应手地打了一套随意花拳。这套拳既兼南拳北腿的刚劲,又有春燕剪柳般轻柔,将各路拳法浑为一体。在中国武术界无门无派,以美著称的翟连元,身姿的美和一招一式的美紧紧相扣,缓如溪溪流水,急似闪电霹雳,曲直合意,刚柔相济。她的表演博得观众席上不断的惊叹和由衷的喝彩,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团及德国人民的高度赞扬,轰动了世界,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贡献,成为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翟连元老师调入开封师院源于一次省内高校的一次会议,当时会议安排开封师院领导和洛阳医学院领导同住一室,会议间歇闲谈时,洛阳医学院领导说起学校体育工作,炫耀他们学院有一个参加过奥运会的武术教师云云,开封师院领导突然说,我们有体育系,让翟老师来体育系发挥更大作用吧。两位开明领导的一次闲谈促成了翟连元老师的调动。


       翟老师武功不凡,她住在戊四排西边靠近田径场的一间简易宿舍里,我亲眼所见,60多岁的她举腿过头,侧摆腿虎虎生风。她对教学工作特别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凡是和翟连元老师一起共事的老师都知道她是一位正直忠实、固执倔强、嫉恶如仇的人。她一生清贫、淡泊名利、有事业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人。


       翟老师终身未婚,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当她看到有学生不爱惜粮食、未拧紧水管,便恨得呈“咬牙切齿”状。每当此时,我们便赶紧躲开,说“翟老太又生气了!”实际上她是爱国家、爱学校,也深爱学生。当她年老体弱,不能再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组织上安排她到资料室工作,她愉快地接受,并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我刚毕业的那几年,住在体育系教学楼二楼西北角的一间斗室(8平方米)里,与系资料室相邻,晚上听到门锁响时,总要出去看一看,往往发现是翟老师来检查资料室是否安全,或者是为取暖炉加加煤(冬天),有一次还得到了她的表扬“你做得对,听到声音应该出来看一看”,使我受宠若惊。


       2022年5月,我们发现了翟连元老师的一件遗物: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武术表演时使用过并携带终生的龍泉(七星)宝剑,堪称“中华奥运第一剑”。


       翟连元老师是知名的武术家和武术教育家,她的美名已载入《中国妇女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史辞典》,她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


       刘立亭(1905-1998),河南省郏县人,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河南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教授。193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省立信阳师范学校、开封艺术专科学校、开封师范学校、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百泉乡村师范学校、洛阳私立明德中学任体育教师,1943年任教于抗日战争期间迁至栾川潭头的河南大学,1956年随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迁往郑州。刘立亭为体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在篮球、排球以及网球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是河南省德高望重的体育界前辈。


       杨秀英(1914-1992),女,浙江省象山县人,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河南大学体育系资料员、讲师,河南省著名女子篮球、田径运动员。1931-1946年,分别在河南白泉民众师范学院、开封省立女子中学、郑州铁路扶轮中学、信阳师范学校、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宝丰师范学校、洛阳和平小学、洛阳进修学校任教。1946年任河南大学讲师、资料员,直至退休。


       刘立亭、杨秀英是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的同学,毕业后结为夫妇。他俩体育兴趣广泛,在田径、篮球、游泳、排球、网球等项目上有较高的造诣,不但在教学上得心应手、成果丰硕,而且催生了一个著名的体育世家。


       1928年,刘立亭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就读期间曾获上海市800米冠军,参加上海全黑篮球队,该队曾获上海篮球联赛乙组冠军,曾组队战胜美国水手篮球队,名震上海。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迁至豫西山区,刘立亭入职河南大学。1945年,河南大学迁回开封,他倡议成立了首个教工男子篮球队,这支球队以河南大学的戴文俊、张庆林、孙朝元,开封高中的戴立修、刘永昌、杜吉存等体育教师为主要队员,当时他们大多已过而立之年。在当时开封举行的篮球比赛中,他们屡战屡胜,那时的灯光篮球场常常人满为患。这支球队对开封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伤病的困扰,刘立亭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排球运动上。刘立亭在全校普及排球运动的基础上,组织班级、院系联赛,从中选拔尖子队员,从而组建了校男女排球队。训练中,他以身作则,每天清晨跟队员一起上早操,不厌其烦地为队员做示范动作,把球队分成两队进行战术演练。有时,他还会邀请兄弟学校的排球队来校进行比赛,以赛代练,在河南大学营造了浓厚的排球氛围。刘立亭身体力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球员,队员们十分感动,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河南大学的排球运动逐年进步,刘立亭在其排球生涯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1955年是刘立亭执教河南大学男排女排最辉煌的一年。当年,河南大学男子排球队取得全省排球联赛冠军,曾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由于当年省男子排球队的主力队员多来自河南大学,刘立亭理所当然成了省男排主教练。省男子排球队的组建以河南大学校队为基础,其主要成员有李家陶、谢志征、赵杰等人,还有全国火车头队的刘启膜。


       从1954年到1955年,他先后向中国女排输送了4名河南大学学生,如何丽丽、李洁英、白丽君等。为此,刘立亭成为全国排球协会委员、河南省排球协会副主席。


       1956年,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刘立亭任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兼任省男子排球队主教练。


       从1957年起,河南医学院男子排球队增加了主力队员李复兴、刘汝生等人。3年间,该队曾参加省市举行的5次大学生男子排球联赛,4次夺冠,从而奠定了河南医学院男子排球队在河南排坛的领军地位。1959年,河南医学院男子排球队在省大专院校男子排球联赛中荣获冠军。1960年,刘立亭克服困难,率领河南省男子排球队奋力拼搏,终于在全国排球锦标赛中荣获第一阶段的冠军,并向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


       刘立亭对网球的痴迷,完全是兴之所至。1959年,刘立亭已经54岁了。他不顾自己的年龄大,毅然代表河南省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网球比赛,并取得进入半决赛的好成绩。当时,刘立亭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年龄最长的运动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刘立亭、杨秀英夫妇育有五子一女,个个有体育特长,孙子女辈也体育人才迭出。长子刘汴生(1932-2011),医学专家,专攻老年病,曾任武汉梨园医院院长,擅长篮球。


       次子刘泉生(1934-),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河南省游泳队队员,1952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水上运动会(广州),与穆祥雄、戚烈云同场竞技,后入选国家水球队(因父母担心影响学业而放弃)。他擅长篮球,司后卫。其女儿刘波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长于游泳,曾获开封市职工游泳比赛冠军,现任河南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儿子刘涛亦擅长游泳 。


       三子刘汝生(1937-),河南省排球队主力二传,1960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任开封十四中生物、体育教师,带领十四中女排获市中学生冠军。其子刘艺曾是开封、郑州排球队队员。


       四子刘津生(1941-2005)开封七中高中部毕业后入选河南省排球队,任主攻手,跳起摸高达3.70米,扣球力量大,因膝盖受伤痛失入选国家队的机会。亦长于篮球,省队退役后回开封空分厂工作,为开封市篮球队主力队员,人称“大刘”,名噪一时。其女儿刘璐、刘影同时入选国家垒球队。


        长女刘淅莹(1944-),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擅长游泳。


       五子刘沛生(1948-),高中毕业后入选河南省网球队,退役后参军入伍,是8172部队(一军)篮球队主力队员,人称“二刘”,与其四哥齐名,后任郑州航院体育教师。退休后重操旧业,参加全国老年网球比赛,屡获冠军。


       孙朝元(1921-2005),男,汉族,河北省磁县人。1946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 曾任开封两河中学体育教师、开封艺术师范学校体育主任,1948年兼任河南大学体育讲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1951年7月任开封工农中学体育教师,1951年9月重返河南大学任体育讲师、副教授,曾任体育系球类教研室副主任, 1986年离休。


       孙朝元先生性格开朗,为人直爽,技术全面,水平较高,主授足球,兼授篮球和乒乓球,他教过我们班一个学期的篮球课,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孙老师是体育世家,儿子孙诚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系,他技术全面,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水平较高,曾任河南大学高水平男子篮球队教练员,获得2006年CUBA全国决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孙朝元老师的孙子孙一鸣,自幼练习乒乓球,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专攻网球,曾获得过全国网球比赛业余组亚军,现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教师。


       孙朝元先生祖孙三代,传承球类运动,都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都服务于河南大学,一代更比一代强,可成佳话矣。


       还有安泽生先生、原良先生、宋郎瑄先生、戴文俊先生、管海润先生、关雨人先生都做过领导工作,都有自己辉煌的青壮年时代,为那个时代的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1963年,开封师院男女篮球队获河南省大专篮球赛冠亚军合影。中排左1至左6依次为王辛卯、刘永昌、沙瑞辰、戴利修、安泽生、曹振华。右1至右7依次为戴文俊、关雨人、张庆林、管海润、原良、李振声、韩泽民。女篮教练任玉斋(前左1),男篮教练寇振声(前右1)


       毋庸讳言,1955年之后我们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了偏差,攘成了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的悲剧。1973年我见到这些老先生时,他们虽然不是老态龙钟,但一个个谨小慎微,体育人的英雄豪气早已消磨殆尽。


       尽管如此,他们在教学、管理、资料收集、场馆服务仍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他们身上我真正理解了“敬业”二字的涵义。如果我的职业生涯中有“敬业精神”的话,它的源头就在这些老先生这里。


       斯人已逝,英灵不灭,精神长存!(待续)


作者简介


杨改生,河南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