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飘荡的音符 流淌的旋律一一走近校友 马可
作者:王文科 发表日期:2022-01-04 访问次数:3985

  古朴、庄重、典雅的大礼堂东侧,艺术楼前,一方半圆形广场静静环绕,书法家赵振乾题写的“马可音乐广场”几个圆润、遒劲的鎏金书体映入眼帘。                    

                                                       ——题记


  马可5岁时父亲便因病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勤奋刻苦,爱好广泛。中学时代开始习练二胡、琵琶。然而,他孜孜以求的不是音乐,而是立志当一名科学家,青年时代便立志“科学报国”。1935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后来,日军已相继占领豫北、豫东,面临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马可再也无法俯身于风雨飘摇的书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得不丢掉科学幻想,走出实验室,高唱抗日战歌,投入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正如马可笔记所记述:“在这大时代里,不怨天,不求人……是汉子,就该自己创造自己!”。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马可发起成立并组织领导学校“怒吼歌咏队”,深入厂矿、街头、农村,教唱传播抗日歌曲。大学在读期间即出版了《牙牙集》《老百姓战歌》两部歌曲集。马可特别敬慕聂耳、冼星海的战斗歌曲。一次,当他演出返回学校时,得知冼星海(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队来学校大礼堂演出,便迅速加入冼星海巡演队伍,随之,在古城开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他在火热斗争生活中边学习,边创作,边实践,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作品。

  1939年秋,在冼星海的鼓励、引导下,马可与同时代热血青年一起,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奔向革命圣地一一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其音乐天赋得以充分施展,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融入到那片令人神往的热土,走过一段激情澎湃的战斗岁月。延安时期的学习生活成为马可音乐创作的动力与源泉。

  抗战胜利后,马可到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工作。建国后,曾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抗战时期的代表作有《游击队战歌》等。1944年参加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以及《小二黑结婚》创作与演出,创作了著名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歌》,《吕梁山大合唱》等合唱作品。著有《冼星海传》《时代歌声漫议》等专著,发表音乐、美学论文、创作歌曲二百余(篇)首。马可,五十八年短暂辉煌的一生,在歌曲、歌剧创作、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丰富的音乐遗产,成为蜚声中外、人民喜爱的著名音乐家。

  如今,明伦校园内,楼堂草木、门庭水榭已化作历史的记忆,马可音乐广场已定格为记忆的音符。让思念陪四季成长,让生命与太阳一同发热发光,让岁月伴月光低吟轻唱,让铁塔铃声与马可乐符旋律一同飘荡,放飞心灵,一路放歌,去追逐明天的梦想!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歌剧《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吸收戏曲音乐表现手法,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经验,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代传唱,成为新中国民族新歌剧的不朽之作;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么好地方……”歌曲《南泥湾》,把过去处处是荒山,改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陕北的好江南,那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桥梁,改变得世界变了样!……”《咱们工人有力量》,那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唱出了新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气势与豪壮!一曲曲经典回放,开启年代记忆的长河,意韵犹长,历久弥新,不绝于耳,荡气回肠!……

  一百一十年后的明伦校园春潮涌动,生机盎然,处处飘荡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强劲音符。

  艺术楼广场,流淌着美与时代的旋律,展现昔日的风采,绽放新时代的辉煌。历史不会忘记,人们也将会永远铭记,一个响亮的名字,人民音乐家一一马可!!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