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雕像)
明伦校园,绿树掩映下的六号楼右前方,默然伫立着一尊铜像,驻足仰望,威严,肃穆,给人一种力量,坚毅与信仰。镜框后一双炯炯的眼睛凝视前方,嘴角那浓密长长的两道胡须,向人们昭示那不屈的个性与刚毅的品格,向世人述说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在中国传播的伟大传奇。让我们心怀敬仰,走近一代伟人一一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一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诗人。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
1916年春天,27岁的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由季节的春天联想到生命的春天,在《新青年》杂志创作发表了《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文章振聋发聩,吹响了理想号角,吹醒了无数青年,也唤醒了那个时代。
1918年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他经过深入观察和缜密思考,从1918年7月开始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他呼吁,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4月,李大钊冒险护送陈独秀赴天津,途中俩人商谈建党事宜,故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1922年一1924年,受党的委托,李大钊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囯共第一次合作的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1925年7月,在六号楼三楼报告厅,留下了李大钊来汴为河南大学(时为中州大学)法学院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演讲的历史足迹。可以想象,九十六年前,时光记忆,流火岁月,李大钊演讲时的动人场景,为明伦这片热土增添了无限崇高与自豪。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敌人对他施尽酷刑,双手指甲全被拔掉,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为保护同志,他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二千七百多字的《狱中自述》。22天后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指使刽子手实施绞刑,连续三次绞杀折磨,时间长达40分钟,场面令人发指。即便如此,李大钊无一丝一毫畏惧,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年仅38岁。有著作《守常文集》《李大钊文集》等。
嘉兴市南湖区
鲁迅先生说“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仰望六号楼,天空一碧如洗,静谧安然,抚今追昔,默默凝视李大钊铜像,追忆先贤,缅怀先烈,一种敬仰油然心中。
2021年12月8日于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六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