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周先生照片
又是一年的清明时节,此刻,特别怀念我们的老师——周启祥先生。
注:周先生与铁塔文学社同学合影
第二排左五周启祥,左六刘思谦,右二王文科
周启祥(1918年8月1日~2003年2月19日),祖籍四川。诗人,学者,教授。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请愿与示威游行活动,中共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洛阳、西安等地主编文学副刊,在国统区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是党领导下的西安《西线文艺》副刊编委,担任我党创办的“国际新闻社”晋冀鲁豫特约记者。抗美援朝中,曾在志愿军总部工作。主编有《30年代中原诗抄》,代表作《家园集》(与苏金伞、魏巍诗歌合集)等。
对于周启祥先生的深刻印象是从我们学生时代创办“铁塔文学社”开始的。
注:周先生作品《家园集》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八日,我与大学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冯团彬、高金光、张爱萍、吴泽永、赵孟良等文友发起成立中文系“铁塔文学社”。文学社聘请刘思谦老师为名誉社长,周启祥先生及著名作家魏巍、端木蕻良、张振亚、苏金伞、赵青勃、张一弓、叶文玲、王怀让、李允久等为文学社顾问。
注:铁塔文学社刊物铁塔湖创刊号
我们筹划在文学社成立当年的十月十八日,在十号楼一楼北边,当时的“现代汉语教研室”举行一个简短的成立仪式,便以文学社筹备小组的名义邀请了中文系部分师生代表和周启祥先生。当时周启祥先生因身体原因,不能亲临“铁塔文学社”成立现场,特意写来一封以“四愿”相祝的信件(刊发在文学社“铁塔湖”创刊号):时值我系铁塔文学社成立之际,请原谅我因病不能应邀参加你们“济济一堂”的盛会,谨以“四愿”为祝为贺。
注:周先生手稿
一愿,文学社在系党总支与系行政领导的培植下健康成长,与日俱进,就像千百年来雄踞在中原大地巍巍铁塔的高耸入云那样。
二愿,文学社的负责同学,在相互团结与共同努力下,要随时随地吸收河大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参加,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使创办的期刊真正成为河大同学发表自己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园地。通过办刊物,要学会兢兢业业地、切实地做一些艰苦细致的工作,而不是风头主义者。
三愿,文学社从创办开始,就要具有建设梯队的长远思想与战略眼光,使文学社成为永久的而不是一时的战斗团体。同校内其它文学刊物的关系是:既要相互展开竞争,又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基本精神特点。
四愿,在我们同学的创作与评论中,逐步产生今天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新的周扬、丁玲、巴金、老舍与曹禺,产生我国的托尔斯泰、惠特曼与莎士比亚等,来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这是我的希望,也是完全可能的。
同学们,前进,前进吧!
周启祥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七日于开封
如今,看到这封保存三十八年已经泛黄的稿纸,周先生那遒劲、洒脱的笔迹,字字嘱托,殷殷期望,温暖与敬意涌入心间。也不禁回忆起周启祥先生当年为我们授课时,课堂上那充满激情、高亢的声音,那满头白发,一双锐利的目光,时时萦绕眼前……
2022年4月5日清明时节于明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