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德学人
河大故事︱赓续百年新农科
作者:王磊 王道杰 曹玉辉 发表日期:2022-04-28 访问次数:2202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翘首回望时光长河,河南大学农学院数迁教址不坠育人之志,几更院名愈彰兴农大任,历经百年接续奋斗,秉承跨越发展创新理念。

1927年,河南大学成立农学学科,首开河南省农业高等教育的先河;1930年,河南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并入,农科改为农学院,成为当时黄河流域著名的农业教育机构;1952年,国家对高等教育重新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教育一度中断;1987年,河南大学重建生物学科;2017年,以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为研究特色的生物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2020年12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内生驱动下,河南大学农学院恢复重建。

弘农·传承百年

数代河大农学人筚路蓝缕、耕耘铸梦,在近百年的征程中,树人兴农的信念历久弥新。抗日战争前,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遗传育种学家李先闻先生,于1932-1935年在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农学院时设农艺系、园艺系、森林系和畜牧系,李先生在农学院担任实习农场技师,教授植物生理、遗传学、农学等方面课程。

当时实习农场在开封南关繁塔寺办学,这里建有教室、实验室、种子室、贮藏室、图书室、办公室、小礼堂等。学生不仅能在教室里学习,还能在实验室、试验田里实践。几乎人人都有试验项目,诸如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等,购置了许多试验仪器设备和工具,以满足研究之用。所培养的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彻底改变了“黑板上种田”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全国“接地气”的农学院,培养的农业技术人才非常实用,因此慕名报考农学院的优秀青年非常多。

李先闻先生在这里辛勤耕耘,试验番南瓜与南瓜的杂交,开展小米(粟)开花以及细胞遗传学研究工作和小麦、棉花育种工作,相继在国际著名农业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李先生之后到武汉大学和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工作,继续从事作物育种工作。在此期间,李先生先后与李竞雄先生、鲍文奎先生、蔡旭先生等国内重要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亦师亦友,在抗战时期为国家储备了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1948年11月,由于工作需要,李先闻先生去了台湾,先后在台湾糖业公司屏东分场和台南分场进行甘蔗遗传育种研究。李先生在区域试验中发现了由南非引进的品种具有高产、高糖、抗病、抗倒、抗盐的优点,随即组织繁殖和推广,建立了甘蔗宿根繁育体系,把两年一熟制改良为四年三熟制,使台湾糖业公司获得了新生,提高了当时的农民收入,台湾农民由此称誉李先生为“甘蔗之神”。李先生是河南大学杰出校友,对我国台湾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至1945年间,农学院随校本部辗转镇平、嵩县潭头、西峡荆紫关、宝鸡等地办学,王陵南、郝象吾、王直青、王鸣歧、吴绍骙、刘潇然、涂治等教授先后在此任教。在迁徙办学过程中,农学院师生每到一处,只要安顿下来就立即上课。因条件所限,学生们往往只有一块木板、一只木凳。尽管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学院仍坚持每天安排六节理论课和两节实验课。

王直青教授当时任农学院教学研究组组长,负责研究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他提出了集体研讨、集体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他的率先垂范,农艺系青年教师较快地适应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成为全校各院系的学习榜样。

这一时期,农学院师生在作物病虫害防治和优良品种(小麦纯系育种、杂交育种和大麦纯系育种)的培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并对选育出的一系列优良小麦品系进行了推广。

1930年,河南大学农学院办学院址

1950年,农学院迁至禹王台公园办学

兴农·躬耕前行

立足中原,百年传承,兴农固本。河南大学农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中原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立足黄淮海区域特色,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国际前沿,围绕“种质创新与生物育种、绿色农业与示范推广、食品科技与产业增效”三大研究方向,重点发展现代分子育种、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农业交叉学科,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彰显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人才兴农,汇聚了一批以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依托河南大学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与分子设计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教学、科研平台,大力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在校内外、海南三亚、河南新乡等地建有近2000亩的农作物试验基地。

学院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着力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与转移转化。依托现有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联合国家、地市级科研院所开展农作物分子模块开发、品种设计和智慧化生产技术集成,建立区域农业生产智慧化服务平台。构建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基因分型、表型组、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收集和创制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种质50000余份。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性作物新品种24个,累计推广1300余万亩。培育的抗逆、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开油1208”成功转让给陕西普瑞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周育18”“河平9号”“河大310”等小麦新品种(系)通过良种配套良法的栽培技术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带动滑县万古镇示范农户年均增收0.15万元,将论文写在了田间地头,谱写了新时代科技兴农新篇章。

2020年,农学院主要依托的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

强农·时代丰歌

2021年7月,为积极参与南繁现代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河南大学成立三亚研究院;2022年3月,以“汇聚一流种业人才、成为分子育种理论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策源地”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学校成为神农种业实验室研究基地之一。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在三亚从事南繁育种工作的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师生现场聆听了总书记关于种子安全的谆谆教诲,更加坚定了“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信心与决心。

河南大学农学院将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在作物生物学、现代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与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在现有国家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与相关优势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协同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培育一流团队,服务河南省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作出贡献。

未来,我们将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赋能农学学科,以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绘制河南大学农学学科的新蓝图。

这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机遇,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河南大学农学院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在这里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激情澎湃的时代同频共振。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河大农学人必将承先辈之志,耕耘不辍,不负韶华,为河南大学更加璀璨的明天,为中原农业更加出彩奋力前行,奏响兴农强国的时代丰歌!

2020年12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为河南大学农学院揭牌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郑州·明理路北段379号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13937883363 邮编: 450046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