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河南,嵩岳巍峨,九曲绵延。创共和新岁,预留欧美;神州鼎足,荟萃英贤。沐雨乘风,花开五叶,大地生金起紫烟。新时代,喜阳光巨树,挺立峰巅。 杏坛何以挥鞭。惟明德新民至善传。看梁园弦诵,芬芳桃李;潭头恒学,血染旗幡。勤奋耕耘,绿城开拓,不破楼兰誓不还。大风起,为中华圆梦,奋谱鸿篇。
友者,文友也。国臣教授任教之时,从文;转行从政之后,业余时间亦从文。业余时间手不释卷、笔不离手。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因共同的爱好成了文字之交,相互激励,互为知音,那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景,回想起来,何其快乐!
豪气贯长空!接下来,诗人以写实的笔法、豪迈的语气吟唱道:“新时代,喜阳光巨树,挺立峰巅。”这里抒写的是2000年后河南大学在新时代的新起点新征程上,迈出的新步伐,创造的新境界。在这些词句背后,包含着多少奋斗的汗水和多么令人振奋的梦想!这几句概括性描述,让我们想起母校在新时代令人感慨的努力和留下的令人自豪的脚印:它从一所普通高校起步,一步一步往上去,终于上升为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联建的高校;它从古都开封出发,一步一步往外走,把校区从老校区拓展到新校区,把发展空间从古都开封扩展到省会郑州;接着,它沿着一条开放的道路一路向前,一步一步进入国际一流学科综合性大学之列……这时候,河南大学已经成为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峰巅之上的一棵巨树,与其他名校一起,壮丽着中国教育的风景线。这是多么惊人的发展速度,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业绩!
巧用设问是为了突出主题。一句“惟明德新民至善传”,即把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作为精神旗帜高高地举起来。这一句,上应“杏坛何以挥鞭”,下启河南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历史事件。其中,“梁园弦诵”既是用典,又是写实,说的是河南大学学子们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处境里,都会像当年那位身处困境的圣人一般,不畏艰险,埋头苦读,弦歌不绝。“潭头恒学”一句,写的是河南大学于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迁至伏牛山区,在嵩县潭头的深山老林里冒着日寇的炮火坚持办学的史实。在这里,诗人已经不仅仅是在“说史”了,而是在向我们展示河南大学在民族危急存亡关头,为保留民族文化根脉与精神火种而奋然抗争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河南大学一直葆有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和教学科研“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坚强意志。至此,诗人完成了对河南大学精神的素描,雕刻出了河南大学昂然不屈、奋进不止的精神雕像。
作者:董林
82级政治系
董林,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高级记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张国臣,198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99年获河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中科大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司法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