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快递
家在黄河边,开幕!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04-28 访问次数:1037

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 家在黄河边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

今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画展简介

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  家在黄河边

——杨海峰油画作品展

学术主持:尚辉

总策划:席卫权

策展人:吴波

展览时间:2023427-59

开幕时间:2023427日下午14:00

学术研讨:2023427

下午15:00-18:00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一楼7号展厅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河南省评论家协会

承办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河南省美术馆

                   郑州市美术馆

学界评价

“远望”到“城中”的精神景观建构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博导/尚辉

ChatGPT是近来社会热议的话题。有媒体采访笔者,问及这个人机聊天软件是否能够最终实现按照画家意愿快速形成一系列属于自己画风作品的可能。笔者予以否定的回答。虽然ChatGPT能够根据与画家的聊天,培养出几乎与画家思维接近,却更加强大、更加完备的知识与视觉数据库,从而最终替代画家完成绘画创作,但ChatGPT也剥夺了画家艺术创作的快感与乐趣,替代了画家因激情创作而获得的精神释放与心理满足。更何况这种对已知绘画语言的整合,也仅仅限于风格图像的模拟,而难于像画家创作那样通过一定的时间长度在物质性的画布或画纸上将绘画图像的形成与绘画媒介质料紧紧地浇铸一起而最终完成物质形态的作品呢?

譬如,油画对中国画家而言始终是个外来语种。这意味着,对油画艺术的理解,绝不只是用油彩在画布上绘制这么简单。这不仅指油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过程中,以描写宗教题材为再现目的而拥有的神圣性,而且这种再现的造型与空间也形成了一套完全的属于这个绘画的表现体系与艺术特征。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大师对这一媒介的审美创造,形成了油画语言与审美范式的某种内在统一性。而中国油画在舶来这一绘画品种时,则因描绘对象的改变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必然产生对异质艺术的改造与修正。ChatGPT不能替代这一本土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主体在某个时代形成的生命独特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在与油画媒介的不断磨合中形成的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语言习惯,油画质料与图像、图式之间始终是个不可分割的语言整体

出生于豫西的杨海峰,对黄河之滨广袤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的众生有着深切的体味。这便是其油画本土性特征首先指涉的是他的生命个体的独特经历,而绝不是一个外置的泛化概念。在这片黄天厚土上,他艺术生命的播种、生根与绽放,都是具体的不可替代的个体经验。应当说,对于这片温暖而厚实的土地而言,具有某种特殊的文化意蕴,嫁娶似乎是每个人实现的绽放最具使命意识的人生大事。杨海峰的油画最初描绘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黄河之滨乡村农民的嫁娶场景,以期在这些场景里,刻画那些普通却对画家而言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并值得刻录的人物形象。在《风陵渡》这个古渡口,画家用画笔凝固了披着西式白婚纱的新娘以及娘家乡亲欢送的各式表情与体态。画家感兴趣的早已不是黄河腹地古朴的婚嫁民俗,而是城镇现代化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影响。毕竟,这些偏僻的乡村几乎和城镇具有相同的服饰穿着,而新娘的白色婚纱更深刻地揭示了被现代化了的同质化的生活理念与文化信仰。画家以理性的写实,描绘了他所熟悉的娘婶叔伯、兄弟姐妹,他对再现的执著来自于他对曾经过往生活的记忆以及这种记忆与现实构成的强烈反差。他并不是完全按照某个特定时空来描绘这些乡村群像,而是将这些鲜活的迎送乡亲置于黄土色系的一片空白中,使之与具体的时空相剥离,形成一种超越感。画家甚至移用现代高速公路的交通标志介入这些空景,以此制造超越现实与多重语义表达的观念性。

《风陵渡》通过古渡口展示的乡村嫁娶景观是现代社会对农耕文明的一种颠覆,从渡口人群那些远望的神态中,人们感受到了遥远的城市生活对他们的召唤,嫁娶的幸福想往制造了画面以外更丰富的社会意涵。在《愿得一人心》作品中,画家以金字塔式的人物组合形成了这种富于想象性的远望。这与其说是现实真实场景的描写,毋宁说是画家建构的嫁娶景观对开启人生新生活的某种想象。画作虽为具象描写,却也因此形成了精神心理的某种暗示。这个四联相对独立的画面,既形成超宽的具有史诗意味的宏大构图,也通过各自独立的画面形象制造了一种借喻,尤其是这个构图最右侧画面塑造的那匹头戴红绸花的白色骏马,更暗示了待的美好祝愿。

画家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嫁娶景观的描绘,显然出于一种心理场域的建构,而不是某处特定场景的真实再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展了具象绘画所具有的心理暗示性与文化象征性。正是从这些芸芸众生的景观中,画家体味了辛酸苦辣的人生况味。人生几何的,或许也成为人类艺术表达的一种恒久主题。杨海峰的《何处尘埃》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日常迎送人群景观的建构,既追问了他们的人生意义,也拷问了画家自己的生命价值。杨海峰力图在芸芸众生的景观建构中形成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探讨,以此赋予这些具象画面以更加富有当代性的图像价值。画布截取的日常画面,在当代图像视界中具有更加普泛的意义,几乎每帧随手街拍的照片,都具备这种哲学命题拷问的特征。于是,他在《不惑》中以超出真人大小的画幅塑造了两个普通的中年男女,他们迷惘的神态、无奈的表情、艳俗的服饰,多少都揭示了现代化城市生活、物质欲望以及他们打拼的艰辛给他们精神带来的困扰。《不惑》中的巨人形象给人恰恰形成某种精神情感的压迫感,不惑之年的,或许也是当代社会具有的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维度,而杨海峰则通过巨人形塑制造了一种心理反差。

城市现代化生活曾是偏僻乡村嫁娶的梦想。《不惑》揭示的中年人的欲望危机更具有一种心理描写,这也成为杨海峰发现城市生活的一种视角。在《城之梦》系列作品里,画家并不是直白地呈现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情景,而是力图在某些日常生活的侧面来展现打拼挣扎的人们心理状态。在城市中心区的河道两边,总是扎满一些看似闲散的人——他们或翘首远望,或伫立凝视,或蹲坐垂首,远处则是现代楼宇映衬下的古城红墙。这些城中人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但这些背影却掩饰不住他们满腹的心事。城河逝水,每日流去的是他们的烦闷、辛酸、忧愁,乃至无奈和无聊。逝水城河,每天流走的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平淡却尽是波澜的日子。杨海峰在《城之梦》中建构了另一种城市景观,画面以城市之河将对岸的城市幻景与近前的闲散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揭示了闲散背后的城市生存压力与无奈。

或许,ChatGPT能够成为杨海峰倾诉的对象,如果他有的话。渐渐地,ChatGPT也许能够成为一个最了解,也最能慰藉、疗愈画家心灵的软件。或许,ChatGPT还能够根据杨海峰的心理结构设计出一种属于他的绘画图像与心理场景。但杨海峰用油彩绘制这些作品时,是通过心灵感应之手去实现的。而且,油色的厚薄,质料的塑写,都成为画家释放自己生命感知的审美过程。对画家而言,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一种所谓风格图像的设计。实际上,杨海峰画作能够触动我们的,也是油画质料与其画面形象形成的一种完整与完美的关系。《风陵渡》《愿得一人心》那种极具个人化的心理揭示都是通过那些色彩的调配与涂绘形成的,每一笔触都是情感积累与舒解的过程。这些作品力图将绘、塑、写融为一体,人物形象的可感性既来自对形象的生动捕捉,也来自油彩质料严谨而自由的发挥。相对而言,他的《不惑》和《城之梦》系列则更加具有油画色彩与笔触律动的厚实感,色彩的品相也更加能够体现油画艺术的语言魅力。

在形色关系上,杨海峰偏重对形的讲究。他的《不惑》较明显地汲取了大画家丢勒的手法,不仅对人物整体形成了造型性的简化与深化,而且将衣纹也处理成具有重量感的造型。有关《不惑》的素描稿更见深入,也更加能够体现他对何以绘画的理解——从视觉真实中凸显出来而成为,考量的是画家对外形与内体之间关系的分析,这其中必然包含对形象外相的简化以及对内相进行完型性的弥补、完善与整合的过程。素描的意义在此也便深刻地体现出对绘画本质的理解,而不是不带色彩的描摹对象。杨海峰的素描更能够呈现画家对再现形象的主观创造意识,那种在素描中体现出的自由与畅快,也真切地呈现了他的心境及他对艺术的感悟。

杨海峰在这些作品里建构的黄河广袤的土地上的民生景观,真实地描绘了画家自己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生命拓展过程;但这种景观建构并不完全属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其景观建构的意义更深刻地揭示了黄河之滨的平民众生如何走向现代化的精神生存痕迹。而这些痕迹也成为油画在黄河之滨这个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本土化探索历程。

202349

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作者简介

杨海峰,1977年出生于河南荥阳,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留校任教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10年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2017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班,2019年参加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保护与修复科技手段应用人才培养班,现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获得者,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称号。

杨海峰曾多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国家画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艺术中心、韩国全北道立美术馆、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当代美术馆、湖北省艺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甘肃省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北京炎黄美术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山东美术馆、郑州美术馆、银川美术馆、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宁波美术馆、宁波纳德美术馆、北京大都美术馆、太原美术馆、辽河美术馆、苏州大学美术馆、河南大学美术馆、泰安市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国内外艺术机构展出过作品;他曾在香港当代美术馆、银川美术馆、洛阳龙门博物馆、周口市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也是第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三、六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二、三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的参展艺术家;他曾获得的奖项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项),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精品展优秀作品,挖掘·发现第三届中国油画新人展获奖提名,河南省第十一、十二、十三届美展一等奖等。

他多次受邀在艺术学院和美术馆进行学术讲座,有多本个人作品选出版,其中包括《谁的红帆船》(河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艺旅心印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系列作品集——杨海峰专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杨海峰2008-2018》(河南美术出版社,2019 年);他的作品被河南美术馆、郑州美术馆、宁夏美术馆、银川美术馆、北京双年展组委会,以及法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的艺术机构等收藏。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