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晚,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教育心理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忠敬教授,以“教育的情调”为题,进行了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系列学术报告的第五讲。会议由河南大学上海校友会教育心理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刘永芳教授主持,近百位校友和朋友参加了本次讲座。
立题——教育之问
“什么是教育的情调?”黄忠敬教授以充满生趣的问句循循展开,对教育的基本概念不断追问,探讨了“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学校是什么”以及“教育学是什么”等教育中的常识性问题。认为教育的本质并非机械地复制产品,而是一种“向善”的启发引导,教育更像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慢的艺术。教师的角色需从“园丁”、“蜡烛”、“工程师”等的传统期待中转变,从“经师”向“人师”转变,从“教书”向“育人”转变。学生的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指出教育的情调在于关注、激励、唤醒和鼓舞。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应基于人的可塑性、未完成性、发展性、情境性和建构性开展活动。学校应超越知识学习,加快情感教育转型,加强情商教育。这些追问与分析发人深醒,引人深思。
破题——教育:情感转向
黄教授表示,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一是历史视角的转向,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着从重视“智商”向重视“情商”的转型。二是现实问题的观照,当今学生心理健康堪忧,而社会情感能力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关切。三是学术研究的证成,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多个方面均能产生积极影响。四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协会(CASEL)等组织的推动下,社会情感能力逐渐成为学术前沿。五是我国教育政策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重点是培养“全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
解题——学生:情感状况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如何?能否适应21世纪不确定性社会的需要?黄教授及其团队在具体行动中给出了题解。在报告中,黄教授展示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OECD全球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测评项目(SSES)。自2018年3月开始,经历了工具本土化、实地试测、正式测评、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发布五个阶段,并于2021年9月8日召开了题为“超越学科学习”的成果报告发布会,受到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黄教授重点介绍了研究发现与启示。从总体上呈现了苏州学生在15种社会情感能力的得分情况,并从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对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做了差异分析。探讨了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职业选择的预测作用,对学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同时呈现了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课外活动、校园欺凌等学校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由此,得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教育建议,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要因性施教,要考虑到孩子不同年龄成长阶段的差异性,要提升孩子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减少校园欺凌。要改进家庭教养方式,做一个理解型的父母。这些建议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答题——教育:可能的实践
对于教育的实践究竟如何开展,黄教授从视野、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视野上,要怀有教育学的眼光,做有情调的教育。保持对情感的敏感性,善于运用教育的机智,有情调的教育即有情怀、有情感、有美感的教育。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我们要以孩子的立场,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教师教育方面,教师所保有的教育智慧是因“情”施教的基础,既要关注教师的情绪劳动,赋能教师的情感发展,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是AI时代,教师的作用也不可替代。在学校层面,一方面要正向引领,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重视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based)和赏识评估(strengths-based),还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表达情绪的方式。另一方面要风险防范,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在社会层面,应着力构建学习化社会,关注社会的教育力,加强家-校-社合作,改进父母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
最后,黄教授以“三个关注”作为结语,表达了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美好愿景。强调“人力”,更要关注“人性”;强调“成功”,更要关注“成长” ;强调“智商”,更要关注“情商”,精辟地阐明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根本旨趣。
讲座最后,刘永芳教授和刘强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刘永芳教授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的角度表达了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兴趣和关注,认为报告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充满了人性化的思考,也包含了对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同时对黄忠敬教授参与系列讲座表示感谢。刘强教授认为此报告既有专业性,也通俗易懂,对家长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帮助,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校友们之间的情谊。除此之外,多位校友受报告内容启发,积极地参与线上讨论,与黄教授交流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讨论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学术讲座在轻松愉快的交流对话中落下帷幕。
校友简介
黄忠敬,教育学博士,河南大学教育系1992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是教育政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已经出版学术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曾被翻译为多种国家语言。多次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科规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