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博士毕业后到高校做一名英语教师至今已14个春秋。在这10余年里,我在工作岗位上的角色也逐步从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学和教育管理者。在这双重角色中,我工作上每前进一步,都得益于把自己领上外语之路的母校——河南大学外语系(后更名为外语学院)。
1992年9月我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本科专业。我入学时,恰逢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但当时并未意识到一座享有80年历史的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何等地位。建校之初,河南大学是作为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设立的,而这一点对于她的外语学科的根基又是何等重要。当年在我刚刚踏入河南大学校门的时候,就看到当时外语系的简介中写着“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而这些荣耀对于刚刚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的我来讲,只是一行字,一点儿也理解不到它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沉甸甸的分量。而今天,我自己也成了一名英语教师,也管理着一个有170余名教职员工的外语学科,方才认识到河南大学的外语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一个非部属、非985、非211的地方综合院校是多么难能可贵!今年是我本科毕业20周年,在我毕业后的20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母校的外语学科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1998年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成功获得实现了河南大学博士点零的突破,这不仅是河南省第一个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的第一个博士点,还是全国所有地方综合院校中的第一个外语博士点,这对于一座当时已有80多年历史的老校来讲是何等的贡献!对于母校的其他学科以及国内其他地方综合院校的外语学科的发展又具有多么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年后再看河南大学外语学科获得的一枚枚军功章: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河南省第一层次重点建设学科),英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级英语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了河南大学一代代外语人的辛勤汗水,作为一名外语人,我深知取得这些成就的不易,只因为其难能,所以更为可贵!这些成就在全国所有非部属、非985、非211的地方综合院校的外语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是前无古人的,其后也很难再有来者。作为一名河南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在河南大学读书的7年(本科4年和硕士3年),河大不仅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同时也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河大外语人的创业精神。如今,我从过去一张张课程表中,看到了她的办学理念;从过去老师们对学生无私的帮助中,读出了他们对外语事业薪火相传的期盼。过去不理解那些已经很优秀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放下家庭再去读博士,今天理解了个人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意味着一个学科的传承。
进入21世纪以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最近几年,经过时间的检验,“外语+X”培养模式培养的外语类人才语言基本功不如单一外语专业扎实,同时,所加的X专业知识也比不上X专业人才,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外语界开始反思,重回提倡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式培养模式。这一点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在读英语专业本科时河南大学就是这么做的。记得我们当时从大二开始,就开设了一门叫“课外必读”的课,这门课要求我们每两周读完一本英文原版小说,同时在这两周的两次课堂上,老师还对这部文学作品做详细的讲解。当时同学们课下手里都拿着那一周要求读完的小说,谁都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两周结束后,老师就会根据要求读的小说出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这门课期末的成绩就是每两周考试成绩的平均分。这门课在大二和大三开设了整整两年,当时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总觉得有读不完的书,这本刚读完,下一本又发下来了,所以心里挺不喜欢这门课的。但好胜心很强的我,为了取得好成绩,虽然不喜欢,但依然不敢偷工减料,而是埋头苦读。这样下来,我们在两年里读了大概36本英文原版经典小说,再加上大学毕业后我被保送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第一年的文学课上,老师继续要求我们每两周读完一本更长更难的文学作品,所以总体算下来,在母校读书的7年间必读的文学作品就达54本之多。我想即使是在英文原版书充足的今天,这个数字也是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很难达到的。尽管在我后来的求学过程中,我选择了语言学领域,但当时在母校大量的文学经典阅读对我的英文基本功以及人文素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时作为学生,被要求读这么大量的书,也许心存不愿,但今天看来,母校的这一课程设置使代代学生受益,也反映出母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仅是能讲语法的老师,母校外语学科的定位也不是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的培训机构,母校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外语基本功和深厚人文情怀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近年来所提倡的通识教育,这是一种超前的,也应该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永恒的教育理念。
在我读大学时,河南大学属于师范类院校,主要为中学以及大中专院校培养外语师资。为人师,虽然不像做医生那样是关系到别人生命的一种职业,但它却是关系到人们灵魂的一种职业,所以人们把老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母校为了不让我们这些未来的灵魂的工程师误人子弟,充分利用大学4年的时间把我们精雕细琢。大一纠正语音、夯实语法、苦练听力。大二精读、泛读、课外必读,增加英语原版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量。大三语言学、文学、翻译专业课齐上阵,体现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专业性。大二、大三的初级写作和高级写作课不仅培养了我们基本的英文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训练了我们写美文的能力。大四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又培养了我们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除这些丰富的课程外,老师们上课的技巧、对课堂的设计也让我们心服口服。老师黑板上的板书没有一个词、一句话是多余的,从开头到结尾,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呈现的不是凌乱的知识点,而是词与词、句与句、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着紧密逻辑关系的系统结构图。一张黑板写满了,一堂课结束了,下课铃响了,但我们迟迟不舍得擦掉那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它就像一件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去学习。这是当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现在的网络时代,再加上新兴科技手段的使用,外语课堂多了娱乐性,少了知识性;多了技术性,少了系统性。记得在我们去毕业实习前,老师们对我们的板书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过。这种严格的训练换来的是实习单位的称赞,我一生都无法忘记我们实习结束离开实习学校时,孩子们哭着,隔着车窗拉着我们的手,车慢慢启动,他们哭着跑着,舍不得我们走,那个场面是那么动人,这不仅仅是师生情的表达,更是对我们教学的认可。母校的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个个是精品,件件是口碑,以至当时在很多用人单位“铁塔牌”外语人可以不用试讲,成了真正的“免检产品”。
母校不仅仅在教学上有铁的要求,在学术研究上也有历史的传承。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和哲学家张今先生,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刘炳善先生,著名语言学家徐盛桓先生,著名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华籍美人吴雪莉教授,著名文体学家徐有志教授,著名英美戏剧研究专家吕长发教授,著名英诗研究专家王宝童教授等都是国内外语界的前辈,他们的译作、文学理论、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都在国内外语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引领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走上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的研究道路。我本科毕业后有幸在1996~1999三年间又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除张今先生和刘炳善先生因年事已高,没有给我们上课外,其他几位先生都是我们研究生阶段的任课老师。当时作为一名学生,因为对学科和学术研究还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没有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现在自己也天天谋划学科建设,从事学术研究多年,回首往事,这些老师能给我亲自授课,那是何等的荣耀,又是多么大的财富!在研究生阶段,我选择语言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1995年徐盛桓教授调入河南大学,自己又幸运地成了徐老师的弟子,研究的注意力也转向了语用学。当时徐老师正潜心研究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仅在1996年就出版了《语用问题研究》和《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两本专著。徐老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平均每年都有七八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作为学生,我当时对发表文章的难度还没有清楚的概念,所以只折服于老师在文章中提出的新的观点以及逻辑缜密的推理。而现在看来,每年能在核心期刊发那么多高质量的原创文章,这也是学术界的神话。毕业后再读徐老师的文章,让我感到汗颜的不仅是老师的高产,还有老师所涉猎的学科领域,从对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集中研究,到理论语用学,再到认知语言学、语用推理、语法化、心智哲学、隐喻、转喻等,从今年的文章看,徐老师又开始研究神经语言学。除这些理论研究外,徐老师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研究方法的文章,以帮助后学,一代代青年学者都是在读徐老师的文章中成长成熟的。徐老师现已年近八旬,还在不断学习研究,笔耕不辍,他的学术思想、学者风范和治学精神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出更多有价值的原创研究树立了旗帜。有学术前辈们榜样的力量,母校外语学科的学术实力不断积聚,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现在已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如从事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的张克定教授、牛保义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高继海教授,从事翻译研究的蔡新乐教授等。我是当时免试保送上的研究生,那个时候保送不能选择其他学校,只能留在自己的学校,所以看着一些同学毕业后考上了上外、北外、北大等高校,心里还是感觉到不平衡,于是从做研究生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毕业后继续考博士。但立志归立志,博士对于当时的我来讲还仅仅是一个概念,考哪里,怎么考,自己都没有一点概念,感觉博士离自己好远。幸运的我恰巧这时由刚刚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的张克定老师代语言学课,而我刚好又是对语言学感兴趣,于是就斗胆咨询了张老师考博的事,张老师给我做了详细的解释。于是我从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就开始了考博的准备。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张老师在我备战博士生考试过程中在图书资料以及问题解答方面给予我的大力的帮助。如果没有张老师当年借给我读的那些书和对我那些现在想来比较“青涩”的问题的耐心解释,我当年考博士的信心肯定会夭折,我就不可能考上博士,也就不可能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我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母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前瞻性还表现在20年前他们就非常注重学术交流,邀请了胡壮麟先生、何自然先生、胡孟浩先生等多位外语界泰斗级前辈,从他们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了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对语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幸在讲座中结识了何自然先生,在我考博备战中何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多鼓励。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总算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硕士毕业那年如愿以偿地考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了何自然先生的博士生,从那时起真正走上了语用学研究的道路。我也成了河南大学第一个考上博士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转眼间,我本科毕业已20年,硕士毕业已17年,时间在流逝,母校的外语学科也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和985院校相比,在一所普通地方综合院校,外语学科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吸引人才的难度也大,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母校的外语学科依然砥砺前行,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中一直保持上游水平。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母校的全体外语人秉承了优良的传统,胜不骄,败不馁,用坚定的信念和忘我的工作,共同承担着学科发展的责任,使学科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回想当年的求学生活,往事历历在目,感恩母校,感谢恩师,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母校争光。祝愿我的老师健康长寿,祝愿我的学院英才辈出,祝愿我的母校再创辉煌!
作者:吴亚欣
(外语学院92级)
文章选自《外院往事: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校友忆往》
吴亚欣,河南南乐县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92级本科生,96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9级博士研究生。出版专著两部,论文四十余篇。现为山西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山西校友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