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校友风采
胡思庸: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13-09-02 访问次数:4109

        胡思庸(1926—1993),河南信阳人,笔名吴鸣世、田用。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后因酷爱文史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年2月毕业,因才华横溢,深受著名史学家与哲学家嵇文甫赏识,遂留校任教,担任嵇先生学术助手,协助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史学月刊》前身),后又担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赵纪彬先生的学术助手。他长期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1983年8月起,胡思庸担任河南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河南省委咨询小组特约研究员、河南省社联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州学刊》主编和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丛书》编委等职,为中国历史学发展和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贡献卓著。

        胡思庸天资颖悟,博闻强记,思维敏锐,逻辑严密,博通中西,淹贯经史,情理兼备,文采飞扬。他对中国传统儒释道诸学均深有裁度,长于研治晚清史,尤精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对清代汉学、宋学和今文经学的渊源和流变,对晚清史上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江藩、方东树、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洪秀全、汪士铎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探索深邃而见解独到,做出了开创性和示范性研究;对清代闭关政策、割让香港问题与太平天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精粹成果,赢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与其学术助手郑永福对《穿鼻草约》的学术考辨,从一个方面为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史学依据。其晚年致力于晚清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历史发展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学术界“文化热”等问题的研究,拓展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命运稳健而深沉的思考。 1984年他组织召开主办首届“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开启了学术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近代中西新旧之学冲合、中国文化转型、创新和发展道路之学术先河,堪称今日国学复兴的学术滥觞之一。

        胡思庸为人治学,崇尚“有所不为,文不虚发”,其道德文章被学术界誉为“纯正严谨”、“中州大儒”。主要论文辑入《胡思庸学术文集》,专著有《中国近代史新编》等。

        胡思庸是河南省第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位点的主要奠基者,也是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者。在晚年任职于郑州的十年间,他身兼数职,席不暇暖,也一直来往奔波于郑汴之间,坚持为河南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传道、授业、解惑,对门生弟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薪尽而火传,经过胡先生呕心沥血培养的一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如郑永福、吕美颐、张九洲、马小泉、王宏斌、田海林和郭双林等,都已经成长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