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世纪河大 > 明伦往事
张占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3-11-09 访问次数:1337

地环百年,汴园美,雕梁画阁。俊彦多,教学相长,授业解惑。明德新民领教学,止于至善共求索。日如梭,东湖西畔柳,燕飞过。

少年乐,趣事几多。天文台,望嫦娥。登顶玉皇阁,背斜皱褶。连云沧海成往事,踏遍五湖有硕果。绘山河,妙笔成文章,似如昨。

——《满江红·忆地环院》

日居月诸,星移物换,悠悠芳华已百年。

我有幸作为河南大学地理系学子,在那里学习生活四年,感受春风化雨,桃李不言。时至今日,在地理与环境学院(原地理系)迎来百年院庆之时,我不禁忆起地理系那独特的“上山下海下乡”求学调研经历:老师乐教,同学互助……那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不仅令我心潮澎湃,还让我有了想要分享的冲动。

每个地理学子的心中都有不同模样的地理学,在我心中,它不仅是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点,更是“洋里洋气”的教学楼顶的天文台,是嵩山地质的“五代同堂”,是连云港的沧海桑田,也是在巩义做调研吃过的冰糖肘子……

01初识河大地理系

1988年9月,与大多数同学不同,我是从临汝师范考入河大的。开学报到那天,是我第一次来到开封,我在惊奇于古都汴京宽广的道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的同时,走进河大南大门,更是被内侧门楣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所震撼。

在地理系学长的热心帮助下,我安排好宿舍后便迫不及待去参观河大校园。站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前,望着洁白无瑕的罗马柱,第一次领略欧式建筑风格,少年的新奇和兴奋犹在昨天。

考上河大之前,便经常听人说,地理系是河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有的老骥伏枥,依然在地理学科前沿兢兢业业,如恢复“河南大学”校名的李润田校长;有的呕心沥血,正在为学科发展开辟新天地,如全石琳、李克煌、孙应谦、金学良、潘淑君、张道一老师;有的是地理系的新鲜血液,为学生带来新思想、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如李小建、王发曾、秦耀辰、马建华老师……这样一支老中青紧密衔接的教师队伍,让刚入学的我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时的地理系,被外系同学戏称为“土里土气”,而教学楼却是“洋里洋气”,特别是楼顶观察天象的“天文台”,非常潮流时尚,在那时算是学生眼中的高科技了。记得刚入校的中秋联欢晚会,老师同学聚在一起,聊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哪个孩子的童年没被嫦娥的故事装点过呢?有老师提议“谁去天文台上看看月亮上面到底有什么”,一位同学便跑去了天文台,观察十几分钟后跑了回来,乐呵呵的说“月亮上面只有坑洞,嫦娥是只存在于我们童年的神话故事里滴”。大家一阵欢笑,美丽的“嫦娥奔月”传说就这样被地理系的学生,用天文真相给“捅破”了。

02翻山跃海的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问,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古人为了探索地理知识,只能跋山涉水,一步一个脚印,一山一水,徒步搞清大地全景。野外实践课是地理系人的特色学习课程,我们往往需翻山跃海去实践,所以略显“土气”……

记得我们地理系第一次野外实践去了中岳嵩山,也许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小山环绕的小城里,对此并未觉得有多兴奋。但对于来自豫东周口、商丘、开封等地的同学们来说,那可就不一样了,他们老家都是平原地区,一马平川的,提到爬山那是满心的期待。坐车刚到嵩山脚下,不少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着远处大声呐喊:大山,我……来……啦……

开始登山,同学们除了背着干粮和水,还背着专业实习工具——罗盘、望远镜、放大镜、地质锤标配四件套。记得那时嵩山都是“野道”,全靠“驴行”,男同学便主动帮助女同学拿东西、背行囊,连老师的包都被背了去,尽显绅士风度。行至坡陡难爬的小路时,有瘦弱的女同学渐渐走不动了,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两个男生便拉着一个女同学,大家步履不停,互相打气,没让一个人掉队。吃饭时,女同学为表感谢特意将饭盒里的鸡蛋分给了我们男同学,我想大家到现在一定都还没忘那个美味的鸡蛋吧!

登山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没见过大山的同学见山兴奋,不顾老师驻足讲解五代同堂、逍遥谷辉绿岩墙地理知识,像上满劲的发条一路狂奔,急奔一阵累的气喘吁吁就得坐下来休息十分钟再出发,而老师们则像散步一样不紧不慢往上登,当我们所有同学登顶时,惊奇的发现老师们也已经到达。我们欢呼着、雀跃着,体验了一把“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当时,老师就教我们“紧跑,赶不上慢不停”,这个道理让我至今受用:不论是爬山还是做事,必须持之以恒,有韧性,方可取得成效。

“不走回头路”是地理人的习惯。嵩山野外实践返回时也不能走来时的大路,老师带领我们从后山小路下山,还可以顺便参观黄盖亭,当听到可以不用买门票进中岳庙时,疲惫的我们一下来了兴致。最终果真如老师所说,我们找到了不用买门票的入口,还见到了中岳庙后沟山体大背斜。

下海实践也很有趣。为了亲眼观测大陆架,大二期间我们地理系(今地环院) 与生物系的同学一起去了连云港,真正理解了“沧海桑田”的地理涵义。海是有性格有脾气的,心情好时是桑田草原,发脾气时就是湖泊大海。

去连云港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惊险的事情。我们一行人从开封坐火车出发,火车行驶了几百公里时上来几个地痞,许是看我们学生瘦弱,便强迫一名男同学让座,遭反对后他们便恶言相向,揪着那名男同学的衣领,想要揍他。此时,同车厢五六个男同学齐刷刷的亮出了“地质锤”,快步走上前怒斥地痞“你们想弄啥”?他们看到我们人多还拿着“武器”,吓得灰溜溜的走了。这件事让我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也进一步拉近了两个系同学之间的距离,大家像亲兄妹一样彼此照顾。

到达连云港,初见到大海,大家都异常兴奋。男生们比较狂野,在海边朝着远方嗷嗷直叫,还有人兴奋地冲到海里品尝海水的味道:是苦的、涩的。女生则比较文雅的发出感叹:“哇!海好大啊!”“哇!你看天全是蓝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大海波澜壮阔,波光粼粼,海鸥迎风飞舞,美丽极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地质勘探资料,约十万年前连云港也是浅海水域,底层存在许多浅水种化石,不敢相信这里的汪洋大海在几万年前随着海进海退,几度在大草原与海之间切换样貌。

我们坐登陆艇去连岛参观学习,连岛是个天然海岛,由东西两岛相连而成。我们大多都是旱鸭子,是第一次见到大海,有的甚至是第一次坐船,风急浪高,波浪的冲击使船来回摇摆,有女同学晕船厉害,趴在甲板上呕吐好久,后来见到同学都觉得不好意思。

到达连岛东边的小岛后,有同学沿着东西相连的石头,走到了西边小岛,也有的沿着小岛浅水慢慢的往深一点的区域走去……一个多小时后,海水涨潮了,东西两岛的路也没了,分散在深水区的同学想要回来时,发现被浪潮卷着,根本走不回来,女生急得大叫“快来救救我”,我们最后决定手拉手连成一个“长线”,慢慢往前移动,把女生拽了回来。救回女同学后,同样等待救援的男同学在喝了好几口海水后,也游了回来,见到我们就指着我们骂道:“你们这些重色轻友的家伙,不管我们死活!”我们大笑着回道”真没听到你们喊啊!”

这些发生在野外实践中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实践课让在校园相互不怎么交往的同学,通过共同经历事情,相互熟悉信任、亲近了起来。野外实践不仅增加了我们对专业的兴趣,巩固了课本知识,扩展了我们对地理学的认知领域,更是让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之前并不是现在的样子,世界一直是变化的。“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只是从我们人类短暂的生命过程看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而已。

03一路尘土书论文

调查才有发言权,这是地理学科基本要求之一,当然我们地理系的毕业论文也要遵循这个要求。

李小建老师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他经常提醒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当时李老师负责了省里的一个纵向课题:研究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环境。于是,他便带领我们去实地勘察调研本地企业。

为了完成课题,我和振杰等七位同学收集资料搞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新密、巩义、偃师、洛阳、孟州、济源、新安等多地178家农村工业企业,包括养殖业、种植业、工业公司等。每到一个地方后,我们就靠骑自行车或坐拖拉机出行,有时也许是顺路的马车。记得当时,巩义有个很有名的的烟草机械厂,这个企业很重视技术人才,请外地专家来指导技术都安排桑塔纳专车接送,个别离得远的专家还会订机票安排乘坐飞机往来,这让我们这些穷学生好生羡慕,也侧面激励了我们——要努力学好专业技术。前段时间,我出差巩义时无意中得知,该企业经过稳步发展,如今已为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二。

那时候,我们的毕业论文不像现在敲敲打打,每一项数据都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去调查总结,过程很累,午饭常常随便将就着吃个烧饼喝点水完事,没时间、也没钱去好好吃一顿当地的美食。不过,每当我们成功拜访一个企业,获得有用的资料后就万分喜悦,就会觉得当天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有件事至今还印象深刻,记得有次李老师带领我们在巩义搞调研,走访完企业已饥肠辘辘,南河渡乡副乡长请我们吃了个当地名吃——冰糖肘子。红润润的冰糖肘子往桌上一端,那味道光是闻着就让人忍不住想吃两口,肉非常的软烂,皮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吃下去瞬间感觉美味穿透了整个身体……饱餐后心情无比的舒畅,直到今日再也没有品尝过那样的美味,以至于现在我每次到了巩义,总想再找一找那个当年的味道。

调查最大的收获是写走访笔记,只有真正拿到相关的地貌环境数据,才能真切理解每一个地方都有独自的特点。后来,我们搜集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计算整理,很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也为李老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值得一说的是,李老师的学术成果——《河南农村工业发展环境研究》一书于1993年1月出版,他在前言里还特别感谢了我们七个学生。

河大求学的四年是短暂的,地理系学子独特的上山下海下乡式实践调研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一直都是踏踏实实接地气的做事,勤勤恳恳带土气的做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茶园时说过,“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许多年前,李小建老师也曾经要求过河大地环院的毕业生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无论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还是作为一名河大培养的学子,扎根祖国大地,脚踏实地的治学、工作,都是河大地环人必须要具备和坚持的品质和作风。河大地环人必将以百年院庆为契机,继续“脚踏实地,上山下海”,再创新的辉煌。

04文末寄语

我一直认为自己有两个家,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洛阳嵩县老家,一个是学习知识的校园之家。显然,河大地理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前段时间,我再次回到母校河大,近距离感受地理系的变与不变。地理系作为河大传统优势学科,于2021年更名为地理与环境学院,从创始之初就围绕黄河开展科研和教学,近年来更是扎根中原大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需求,为政府决策咨询、政策制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如今的地理与环境学院,在傅声雷副校长、乔家君书记、赵威院长等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发展也越来越好,在2022年第五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地理学保持 B+学科。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新的教学大楼,更大的实验室、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些变化令人欣喜奋进。

此次返校之行,我还跟随00后的学生们一起去嵩山,再次感受阔别已久的野外实践。和蔼可亲的老师,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高涨的实践热情,一如我们当初一样……我不禁感慨万千:是的,地理系的确是变了不少,但地理系学子那种“上山下乡”的学习传统和精神依旧没变。

作为河南大学地理系永远的学生,我祝愿地理学科在学院师生的接续努力下,明天更加辉煌卓越。

校友简介


张占武,河南大学地理系1988级校友,现任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