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校友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快递
母校新闻 | 一周要闻速递(4月4日—4月10日)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日期:2022-04-11 访问次数:2288
   1

     1、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我校济源中试基地调研

     2、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到人工智能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3、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在郑州校区召开师生代表座谈

     4、校长宋纯鹏到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调研



2

5、我校在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中获佳绩

6、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谭贞到历史文化学院、干部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7、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许绍康到音乐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8、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冯淑霞实地检查学生疫情防控工作

9、蒋建军受聘我校“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第三层次特聘教授

10、邓子新院士受邀参加我校“明德论坛(生命科学)”系列学术活动

11、我校与濮阳市人民政府签订深化合作协议

12、河南大学举行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培训

13、我校召开学生疫情防控工作会议

14、河南大学:2022年“五个动作”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3

15、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

16、品似白雪,芳若茉莉——敬挽吴雪莉先生

17、华籍美人中国心 金发结缘黄河亲——河南大学吴雪莉教授七十年中国情缘

1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秦刚悼念吴雪莉教授

热点新闻

一、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我校济源中试基地调研


      4月7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我校济源中试基地调研。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向楼阳生介绍了河南大学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联合共建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的基本情况,详细汇报了河南大学围绕纳米材料产业发展,搭建工程化研发平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通过孵化企业或技术辐射,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


     楼阳生走进实验室、中试车间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询问了研发成果的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他强调要注重以科研带教学、促教学,让学生更多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参与到研发活动中来,以科研式教育培养提升青年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河南大学高度重视校地合作,近年来不断深化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在纳米材料产业方向的合作。2003年,双方开始合作共建河南大学济源中试基地;2015年12月,双方合作申报的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并于2020年12月顺利通过建设项目验收;2019年8月,河南大学与济源市政府签署共建“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协议。目前,河南大学技术孵化的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产业园区完成了生产线(3万吨/年)建设并顺利投产,在建的初创孵化园即将于5月份投入使用。

    

     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我国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2017年,中心获批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中心牵头组建了河南省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作为发起单位参加了“国家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21年“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中试基地;另外,中心还拥有“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河南省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完成了3项国家“973”、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6项,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二、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在郑州校区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书记





     4月4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卢克平,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功奇,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明钦走进郑州校区,就郑州校区建设发展及师生关心的问题与师生代表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在友兰学堂中楼113会议室举行,校区综管办、至善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中原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会议就郑州校区师生集中关注、亟待完善的相关事宜展开,师生代表积极发言、相关单位主动回应,做了较充分的交流。会上,王明钦就疫情防控、社团建设、文体活动、宣传引导、舆情研判等事宜做了详细调研。在听取了师生代表的发言后,王明钦重点对文化育人改革点、校区服务创新点、教育引导切入点、疫情防控结合点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各单位师生代表也就近期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了汇报交流,并向学校提出了诸多良好建议。


     卢克平认真听取了与会师生代表的发言,传达了党和政府对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视与关切,表达了校党委对广大师生特别是对郑州校区首批入驻师生的殷殷关爱之情。他强调,全体教师要担负起育人职责,勇挑重担、克服困难,共同解决校区师生所思、所盼、所愁的问题;要筑牢疫情防控战线、严守校园安全关,师生合力营建健康、快乐、安全、稳定、和谐的氛围;在关键时期要有健康的心态,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遵守防疫规范,细致做好封校期间的各项工作;广大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组织和投身到公益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中来,在互助中成长、在服务中历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会后,卢克平一行还到运动场实地查看工程进度,并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运动场的监管,确保师生安全。


、校长宋纯鹏到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调研



    近日,校长宋纯鹏到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调研。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副校长王学路,校长办公室主任方蒙,财务处处长马斌陪同调研,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全体班子成员参加调研座谈会。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胡彬彬、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孔令刚分别代表部门从当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四五”科研工作思路谋划,2022年重点工作推进等方面作整体情况汇报;班子其他成员简要补充汇报分管工作情况。


    王学路对科学技术研究院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要求科学技术研究院要不断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架构,落实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以评价为导向撬动学校科研良性发展;要在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申报,国家创新团队和基础科学中心建设,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和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组织谋划,以高水平的成果支撑学校科研发展。


    孙君健围绕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在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他提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团队凝练,紧跟国家和上级部门宏观政策导向,贯彻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重大成果、重点平台和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培育,落实学术期刊提升计划,优化科研平台布局,让人文社科研究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方面作出更大文章。


    宋纯鹏认真听取了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工作汇报。他指出,科研工作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彰显,学校开启第二周期“双一流”建设,楼阳生书记提出“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省委工作会议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了系统安排,学校科研创新工作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要加强学习、认真谋划、重点落实。他强调,科研工作承载着学校发展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要躬身入局。

    

    一是要加强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形成重点领域突破;


    二是要落实科研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三是要优化科研机构布局,深入开展社会服务。


    宋纯鹏还就科研工作中的其他具体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提出相关指导和建议


四、我校在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排名中获佳绩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通过线上举行,论坛发布了《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21版)》两项成果报告。我校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等评价中再获佳绩。


    报告信息显示,河南大学入选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在高等院校总排名中,转载量位列第29名,综合指数位列第28名;在分学科转载排名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国史等领域及方向有突出表现。



 

    在高等院校所属机构中,我校教育学部(田家炳高等教育书院)、历史文化学院入选排名,作为心理学、历史学、历史学(中国史)等学科转载的重要来源机构。此外,我校《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史学月刊》作为全文转载来源期刊,在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高等院校主办人文社科学报、学科分类期刊(历史学)等不同排名类型均有展示。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评价研究成果秉持“以学术成果为指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导,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理念,覆盖期刊、科研机构、学者、学科、论文五大类评价对象,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量、转载率、综合指数等已逐渐被学术界和期刊界视为哲学社科学术评价、科研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此次人大版本完善了机构入选标准,以综合指数为排序依据,从复印报刊资料的角度遴选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竞争力的学术机构。


五、华籍美人中国心 金发结缘黄河亲——河南大学吴雪莉教授七十年中国情缘


       无党派人士、教育家、“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雪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7日凌晨4时在开封逝世,享年96岁。


      噩耗传来,全校同哀。河南大学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沉痛悼念吴雪莉先生”的官方消息后,一时间评论刷屏——“生于美国,把大半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一世河大情”“老师您安心地走吧,您永远活在学生们心里”等饱含深情和不舍的留言,瞬间铺满了留言板,引发网友集体悼念的浪潮。与此同时,吴雪莉先生的辞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华籍美人’吴雪莉的中国情”“中国首批外教吴雪莉逝世 被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一路走好,‘美国奶奶’”“那个‘一张洋面孔,一颗中国心’的河大老师今天走了”被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深切缅怀。  


    品格高洁,为人师表,成就卓著,垂范后学。这位扎根中国大地70余载,耕耘杏坛一辈子的华籍美人吴雪莉先生,用她的中国情爱国心、她的敬业担当、她的坚守奉献,诠释了一代河大宗师的风骨和典范。她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她的青春芳华永远留在了河南大学。

一面国旗 世纪情缘

    1925年7月15日,吴雪莉先生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斯密士堡市,幼年的艰苦岁月锻造了她坚韧的品格,培养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对幸福安稳家庭的美好憧憬,像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埋下并生根发芽。1938年,缘于斯诺的《西行漫记》,13岁的吴雪莉初次了解到中国,便十分向往这个神秘古老又爱好和平的东方国度。1945年,20岁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州立农学院的吴雪莉先生与来自中国农业部的特派留学生黄元波举行了简单热闹的婚礼,次年,她便随丈夫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轮船驶进上海港已是凌晨时分。吴雪莉扑到栏杆旁,兴奋得涨红着脸,借着晨曦急切地望着这个陌生却又莫名亲切的东方神秘之邦。”从此结下了与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吴雪莉先生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终于买到了一面珍藏至今的五星红旗。每年10月1日清晨,吴雪莉先生都要在家门口悬挂起这面中国国旗,以实际行动表达她对中国的真挚爱意。


    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50岁的吴雪莉先生如愿加入中国国籍。先生十分珍视自己身份的转变,常常用带着洋味的开封话强调自己“已经是中国人了”,而不是“外教”。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到中国的70多年里,吴雪莉先生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为什么要留在中国”,她微笑着回答:“因为这里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先生的血液里流淌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她总是眼含深情地说道:“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当被问及是否还要回到美国,她总是毫不犹豫地说:“不走了,这辈子就老在这里了。我的骨灰,将来就撒在黄河里。”


文明互鉴 当起“红娘”


    1957年,吴雪莉先生受聘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成为外语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学校的第一位外籍教师。她热衷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主动担负起“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使命,更好地介绍、展现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1958年,伦敦出版社出版了吴雪莉先生撰写的一本描绘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画卷的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书本讲述了一名住在中国的西方人对古老中国的新奇认识和新鲜感受,为西方社会用另一种视角探寻神秘的东方国度打开了一扇窗。吴雪莉先生特意让出版社在书籍的内封印上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幅描绘共产主义中国日常生活的画卷,它不是一个西方记者也不是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周的采访记录,而是一个嫁给中国人、做了中国家庭主妇和母亲的美国妇女的亲身经历。”吴雪莉先生以她独特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社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亲历者。此外,先生还为伦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为《陈云文选》翻译了初稿。


    每次回美国探亲是吴雪莉先生最忙碌的时期,介绍、宣传中国的情况成为她的主要工作。吴雪莉先生曾在美国10个州14所大学访问讲学,每到一处,她总是如数家珍般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社会变迁,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沧桑巨变娓娓道来,将她生活的这片土地介绍给大洋彼岸的亲人,让黄河边的河南大学为人们所熟知。


    吴雪莉先生被中国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苦菜花》反映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深感动,主动接手了小说的翻译工作,一行行清丽的英文从她笔下流淌出来,流向对中国还不熟悉的西方读者,增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认识,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1988年,应中共中央编译局邀请,吴雪莉先生前往北京翻译李鹏总理、姚依林副总理在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部分初稿。凭借着母语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雪莉先生用英文翻译的“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凝聚力”等词语受到中央领导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确定为这类词汇的标准译法。《人民日报》称赞吴雪莉先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杏坛诲人 德厚流光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映初心。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寄山河”,可谓是吴雪莉先生在河南大学整个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从“传道授业”到“桃李满园”,从“金发碧眼”到“鹤发童颜”,吴雪莉先生一直致力于英语口语、美国文化、英美文学及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首批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教生涯中,竭心尽力,诲人不倦,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推动了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教学认真,形式多样。据学生们回忆,这位有着与众不同外貌的外教,其教学形式和方法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吴老师每次上课时都会带很多道具,比如鹦鹉的耳坠等。她赴美探亲时带回来很多国内见不到的东西,带不回来的就拍照片,这些对当时我们的英语学习极有帮助。”河南大学教授、曾任公共外语教学部主任穆春玲回忆道。图书馆、十号楼、铁塔公园、食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会成为吴雪莉先生的课堂。课堂上,吴雪莉先生提前精心编排《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里的名篇佳作中英文对照剧本,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于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小红帽等轮番登台表演,课堂上常常欢声笑语、精彩不断。先生上课注重方法,“读研期间的口语课上,吴雪莉先生在自编的教材中设计了恋爱观一节,让我们给健康、善良、聪慧、好看等属性排序。这样的课程思政绝对是润物无声啊。”吴雪莉先生第一位博士生、河南大学教授关合凤谈道。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里,先生的课堂富有无穷无尽的魅力,为学生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别看吴雪莉先生自诩为“滑稽美人”(FunnyBeauty),课堂上的她风趣幽默,和蔼可亲,钻研起学问来却一点也不含糊。特别是对待学生,要求严格,尤其体现在对论文的要求上:她提出从论文选题、写作提纲到最终答辩,每个学生至少要与她面谈4次,要求字数在2万字以上,绝不允许抄袭。她用最令学生振聋发聩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启迪学生的思维,引领其成长。如今,这种严谨治学的风格和教育理念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作为“传家宝”,代代传承。“1982年,化学专业出身的我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报考河南师范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外语系文学方向研究生,正是吴雪莉先生看到了我的努力和坚持,我才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近40年来,我在学术的道路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每想要放松,都会想起吴雪莉先生,然后鼓励自己继续前行。”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继海谈道。


    师者似水如风,至善至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吴雪莉先生将其一生都献给了河南大学,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五十年代的曲折探索,六七十年代的坎坷动荡,到八九十年代的艰苦奋进,以及21世纪的大国崛起,她始终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曾被评为河南省“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获“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荣誉,获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称号。2019年,先生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成为河南省唯一、也是全国不多的入选“国际友人”。


    吴雪莉先生是一面镜子,映现出新中国河南大学乃至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的历史足迹。


    吴雪莉先生是一名旗帜,是河南大学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


    吴雪莉先生是一个标杆,是一代代河大学子心中学习的榜样、师者的典范,更是奋进的目标。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教诲萦绕,音容依旧。



  噩耗传来,全校同哀

  纸短情长,诉述哀情

  师生们纷纷用文字

  表达对吴雪莉先生的感恩与缅怀之情


汴梁耕耘七十春

华籍美人中国心

乡音儿化呈宋韵

金发结缘黄河亲

桃李不言自成蹊

交流东西通古今

学科一流好气象

碧眼望见又一新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吴雪莉先生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英才;高瞻远瞩,为外语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学博译,在中美之间架起了友谊桥梁。她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与“百年名校振兴”奋斗目标,为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深受全校师生爱戴。先生旷达高远的人格魅力、严谨精深的治学精神、热忱育人的感人真情,将永远指引和激励着河大师生砥砺奋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创新辉煌!

——河南大学校长




先生历经沧桑磨难,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数十载,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片曾经的异国他乡的土地,用爱把不同民族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忠诚和信念已化作共和国丰碑上一颗耀眼的星,闪烁着光荣与梦想,崇高和伟大,映照在学生们的心里。

  ——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1981级研究生  杨玮斌




河南大学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地址: 中国·河南·开封·明伦街/金明大道

豫ICP备05002499号 豫公网安备 41020302000011号

联系电话: 0371-22196086 邮编: 475001/475004

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 制作维护